<和祢讀書會>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五章再一點點
每個青年工作者「要為自己找到一些對話夥伴」, 夥伴能夠幫助工作者與青少年討論神學, 尤在幫助自我釐清如何連結各種觀點。接著呢,厲害的來了, 這些夥伴其實是「一同踏上旅途的一兩位神學家⋯⋯ 認真的閱讀和理解他們的著作」。
換句話說,青年工作者以本書作者的建議,請將自己當作「神學家」 ,並且好好閱讀其他神學家的著作。這真的是我從沒想過的。 我該怎麼在眾多神學家中,找到自己的對話夥伴呢? 就是超大量的閱讀!
想想,神同在的證據、神學的對話,總是發生在事工現場。 若我不是真的實際參與在事工當中,神的話語、神學理論、 聖靈的感動,就不會跟我發生關係。我意思是, 這本書對我算是難懂,很傷腦筋,但其實它在催促我更加委身基督, 與祂同工。放下書本,去服事吧!
<和祢讀書會>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六章一點點
「某基督徒一如往昔到傳統市場買菜, 一位沒機會受正式教育的菜販阿嬤突然興起,好奇的問:『 耶穌是誰?』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 教會必須為他量身打造一套菜販基督論。」
這段文字節錄自2015年10月號校園雜誌,潘秋郎牧師的文章《 恩賜新觀》。第一次讀到這段文字時,充滿疑問,什麼是「 為他打造一套神學」?難道神學能這樣因人而異嗎?如果是, 那什麼是因人而異的神學?
讀了《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》,我才發現,沒有錯, 是得提供給不同背景的人一套救恩論,必須讓他聽得懂, 而且能從他的「實存危機」出發。而無論怎樣為他「翻譯」信仰, 最重要的是,傳遞給他聖經的「世界觀」。或說, 一種很特別的名詞:「終末論」。
是怎麼相信「這個我們現存的世界,以及時間,怎麼開始、 怎麼結束」的,和「十字架是怎麼闖入這悲劇性的毀滅之路」的, 影響到我們現在的任何一個決定。
不過第六章並非在介紹終末論, 作者應是設定每個事工工作者都有相同的終末論(既然只有一個主、 一本聖經),當如上述的基督徒為菜販「翻譯」信仰時, 在對方的處境詮釋神學的過程,才是第六章作者要談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