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和祢讀書會>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五章一點點
導論中作者提到「青年工作者傾向在教會的邊緣進行服事」。 作者寫道,「許多被吸引投入青少年事工的人, 並不在乎教會領袖的身份所帶來的資歷或信譽。」 也寫到青年工作者的「徵狀」之一:對「會內人士」 的基督教語言常會過敏(或鄙視), 在教會的邊界水域覺得比較自在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青年工作者的信念是「 因為福音在這些地方才與真實生活交纏」。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邊緣性呢?因為「 大部分的青少年也同樣處在教會的邊緣----- 不是完全反對基督信仰,但也不是太在乎」。
在第五章,作者有一個反思:「我們在青少年事工所做的, 許多是如此無聊,」原因是:「我們事工的出發點, 不是始於實存的危機。」
所以說,「危機」就是第五章的主軸。當「 神學只是事實和理論的集合」,對年輕人是沒有意義的,因為「 沒有任何與他們相關的事物牽涉在其中」。 青年們為何在教會的邊緣? 因為這教會的神學主軸沒辦法與他們的危機產生對話(只是「同化」 ),提供了很多快速、簡單的解答,卻使年輕人反彈的是「 現實生活根本沒那麼簡單」,所以他們寧願留在邊緣。
那什麼是實存危機呢?這是我不太懂的部分,如作者寫的「 危機就是:你是活著的,『你有一份生命要活』的事實」。 你要活著,這是危機?難怪最近「負能量」、「厭世」這麼流行, 因為在處理危機嗎?
青年工作者想必也發現了, 教會中的主流神學背誦太多輕鬆的標準答案,所以看似有點反骨, 因為拒絕走入主流。這樣看來,我可能找到, 對教會的許多現象不以為然的原因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