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四

<讀書>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四章之二

       又更仔細看了一遍第四章,並且google好幾個詞彙,本章很大的主軸,放在認知發展中的「自我統合」階段。青少年恰好正發展「形式運思」,他們每天對於自己呈現的新的面貌,感到巨大的恐懼。「個體驚懼的體認到『我所曉得的我』將要消失」,書本是這樣形容的。然而,青少年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過程,作者認為,他們非常努力的抓住某一種類似「神」的存在,進而證明自己的存在有其意義。

       教,應該成為青少年神學引導的暖房,救恩是身份認同唯一的答案。先別說還不認識耶穌的了,如果教仍舊將青少年的人數活力當成事工的重心,而非透過神學轉向,引導他們接受救恩成為門徒,他們將掉入「空無」。

       「於是他們轉向.......幾乎是轉向任何一個人,胡亂嘗試各種能得到親密感的不同途徑,希冀能找到某人的愛,使他們獲得存在感。」作者這句話,使我非常認同。如果我們牧養的對象是成年人,又如果他正在尋找真正的親密感,怎麼建議他?作者認為,青少年對於這份愛、這份救贖的渴求,更大於成年人。

        呼,真的冒汗啊!我從來不知道青少年的需求是什麼,畢竟,我是30歲才信主,其實這5年來,我也跟教的青少年一起經歷了身份認同的過程。我還是嫩芽,然而卻已被授與「輔導」的責任,難怪一直都那麼四不像。

        敲鍵盤至此,第四章還有一大部分有關「青少年是實踐神學家」的內容,也給我很多的體。可是我想進展到第五章了,第四章就放在心裡再想想好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