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七

<讀書>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九章

本章非常非常精彩,光看題目「跟年輕人談罪」,就知道這是多麽直接的進入核心部分。其實,今天的青少契,我就試著運用從本章所得到的,配合馬太二十三章,與大家一起討論。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六

<讀書>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五章再一點點

        每個青年工作者「要為自己找到一些對話夥伴」,夥伴能夠幫助工作者與青少年討論神學,尤在幫助自我釐清如何連結各種觀點。接著呢,厲害的來了,這些夥伴其實是「一同踏上旅途的一兩位神學家⋯⋯認真的閱讀理解他們的著作」。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五

<讀書>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五章一點點

       導論中作者提到「青年工作者傾向在教的邊緣進行服事」。作者寫道,「許多被吸引投入青少年事工的人,並不在乎教領袖的身份所帶來的資歷或信譽。」也寫到青年工作者的「徵狀」之一:對「內人士」的基督教語言常過敏(或鄙視),在教的邊界水域覺得比較自在。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四

<讀書>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四章之二

       又更仔細看了一遍第四章,並且google好幾個詞彙,本章很大的主軸,放在認知發展中的「自我統合」階段。青少年恰好正發展「形式運思」,他們每天對於自己呈現的新的面貌,感到巨大的恐懼。「個體驚懼的體認到『我所曉得的我』將要消失」,書本是這樣形容的。然而,青少年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過程,作者認為,他們非常努力的抓住某一種類似「神」的存在,進而證明自己的存在有其意義。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三

<讀書>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四章
        作者之一的路恩哲在第二章提了一個概念—我相信這是老生常談—青少年事工是神的事工,而青少年牧者必須積極參與在其中。應該是說,牧者應該抑制衝動,往後退一步,觀看神是怎麼進行的。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二

<讀書>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三章

沒有一點神學底子,要讀懂這本書真的是超難的。第三章我真的看不懂,就算重複看了三次。神學家田立克的關聯法是什麼?迦克敦法是什麼?路德的十架神學又是什麼?更重要的,帶青少年的牧者、輔導有必要懂這些超生硬的東西嗎?

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之一

        開始讀「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」此書後,就更希望能舉辦讀書當然只能想想,或許將來某天能夠實現。

        我想,第一件事,就是要定義什麼是神學家?在第二章,作者路恩哲寫了這句話:「神已委身要成為受造世界的牧者,而神學就是要思考闡明神的事工。」以及「神學就是對於神的行動做出反思。」那麼,「神學家」就是專門在「反思」的人們吧?以這樣的定義來看,真的,任何跟隨基督的門徒都能是神學家,其實從我們任何一個人第一次踏進教的那一刻起,從遇到招待、聽到敬拜詩歌、牧師講道,到下次還要不要再來,就已經開始在反思了(這句話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)。

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

<刺激1995>電影心得-我渴望認識真正自由的自己

常常有朋友推薦看「刺激1995」這部電影,昨晚租了DVD好好的看完。除了對片中主角如何詮釋音樂與盼望的台詞印象深刻以外(還抄了起來),其實好像不認為有多麼好看。然而變化就在今早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