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

如何閱讀一本書?六:什麼是好書?

這應該是關於如何閱讀一本書?的最後一次心得了,除非再讀一次。當我在讀本書最後一章,有關「好書的定義」的部分(p341-345)時,真的感到被擊倒了。所謂擊倒,更應該說作者對於好書的說法,實在令我十分認同......因為,若不是有了研讀聖經的經驗--所謂讀好書的經驗--那我就會完全無法體會作者在講什麼。


「讀一本好書,卻會讓你的努力有所回報。」好書的定義在上一篇心得已經提到,然而,有時候在讀者尚未與書上對話過,或進行「分析閱讀」之前,可能不會知道這本書讀下去,算不算好書。最近我就遇到這樣的書,當我翻開前做好了心理準備,即將要與作者來一場旅行;結果讀了以後,我老是得不到作者該給的回饋。我嘗試要進到故事的深處,探知作者對某個主題的激情,但發現,一切都好膚淺,我只要帶著可有可無的心態,用不著努力去到角色去過的地方、吃過的東西、經歷過的事,因為才讀了一點點,就已猜到作者要表達什麼了。

這像是作者在提供訊息而已,固然他是用故事的方式想帶領讀者感同身受角色的心情,但我覺得,這跟明說沒有兩樣。例如,作者雖使用了一個主角的經歷,但其實是要讀者體會一直陪伴主角的配角,他對於中職打假球的痛心疾首。作者設計了情節,帶入一點化妝過的線索以免寫得太露骨,然後結尾就是那配角的無奈。那麼,如果今天作者不是寫故事,而是:

「兩個用生命愛著中華職棒的球迷,啦啦隊長一直不願正視球員放水的現象,而另一名則是曾被傷透心、現在乾脆自保乾脆不看。中職史上一次一次的簽賭案爆發,對於這些對中職如數家珍的死忠球迷,實在是太大的打擊了。」

這樣類似大綱的文字,根本不會跟看一個故事所體會到的差多少。也就是說,讀者沒有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,只看到一個賣弄資訊的作者。

於如何閱讀一本書?中解釋,一本好書不僅可正面回饋主動、努力的讀者,最好的書,在讀者每重讀一次,都能讓讀者有全新的體會。書中這樣講:「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,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,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越過你,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越過你。因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--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--所以可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。」

對我來說,聖經就是這樣的一本書.......而聖經有66卷書,都是偉大的作品。不過聖經對我而言是神的話語,在還沒讀之前就已帶著謙卑的心,這帶著信仰的成分,又跟「好書」的範疇不太相同。我相信,不同的讀者就有一本這樣的書--可能是「小王子」、可能是「天龍八部」、可能是「紅樓夢」。人的智慧竟可發揮到這樣充滿光輝,並揉合進著作中,使讀的人受惠。我還是要感謝造天地萬物的造物主,讓我們能在滿有智慧的書本裡,稍稍探知上帝的奇妙與崇高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