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

如何閱讀一本書? 四:偏見

如何閱讀一本書? 中關於閱讀「小說」方面有精采的見解。
書中這樣詮釋:「要把一個故事讀好,你就要能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脈膊上,感覺到每一次心跳。」意思是,讀者在讀一本小說、一個故事,要主動參與在情節裡面:跟著角色在高速公路上架車奔馳、跟著角色品嘗當地的食物等等。在讀者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前,得要跟著作者走完一本書的旅程......如果一個故事根本沒讀完,或是帶著一個批判的高度去讀,那麼無論這名讀者發表出多麼精闢入理的書評,都只會讓讀書評的人覺得:我只看到你本人的偏見。

偏見真是致命傷。某次去大陸出差,買了一本中篇小說集,裡面一個個故事看下來,我都帶著「怒氣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覺得,文學美化了那些唯利是圖、無文化水平的大陸人民。我再說這是偏見,不正確的偏見,而這樣的偏見到底是民進黨害的,還是大陸人會在國際機場抽煙害的,已經不可考--尤其當我聽到「小蘋果」這首歌後,還生了頓悶氣:他X的這是音樂嗎?--然而當我在讀那些故事時,一直帶著懷疑:「他們憑什麼跟我一樣,有這麼細膩的心路歷程?」

像是有一個故事,是在偏遠地區鄉下一名剛上任的縣長,為了振興縣政,找了財團和更上級的主管支持他所計畫的「科技園」,其中賄賂、應酬不可少。沒多久到處有挖土機開挖,有工程施工,那份恬靜的鄉間風光短時間內蕩然無存。這名縣長最後在科技園還沒竣工就黯然退場。因為他沒錢繼續賄賂了。

故事中的縣長辦科技園並不為縣民創造工作機會,他只為仕途著想;他的離開也非為了人民,也不是為了環保,純粹就是沒錢。而作者卻將此縣長塑造成悲劇英雄,可是我怎麼看怎麼覺得,大陸政府不重視各地的在地文化、只在乎大工廠的暴發戶心態,一名唯利是圖的縣長幹不下去有什麼好可憐的?

另一個關於深圳女子的故事是這樣的--早期深圳百姓很窮,卻跟東方之珠香港只有一河之隔。有兩位青梅竹馬的女子,其中一個長大後嫁到香港,另一個因嫉妒從此與之絕交。沒想到大陸沿海經濟起飛之快速,那名留在深圳的女子富有了、獨立了,到香港看看那青梅竹馬的朋友。發現境遇大不相同,當初嫁到香港看似翻身了,沒想到留在深圳其實不錯。
這是一個好故事,瀰漫著一股在大時代洪流下,大陸女性的無奈與惆悵……真的是這樣嗎?三天前不是有則新聞說,陸客到日本旅行,搶購電鍋和免治馬桶,導致缺貨嗎?太有錢,有錢到已經畸型的地步了。

那本中篇小說集我不想再看,回台灣沒多久就拿去紙類回收了。這算是我的偏見嗎?在大陸再正常不過的事,我總是覺得很不舒服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