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

從四本書的內容來說說「見證分享會」

HI,各位Podcast的聽友大家好。今天這集節目,不是特別針對哪一本書分享想法,而是我想和聽友一起思考有一種聚會,叫做見證分享會的聚會方式。那麼我會參考三本以上的書。


見證分享會是什麼呢?簡單來說,就是參加的弟兄姊妹可以輪番上台,將自己經歷一些禱告的回應啊、靈修和生活結合的經驗啊等等,講出來,分享給大家。


透過這樣的分享會,除了彼此更熟悉之外,我們聽了也能為分享的人高興或者一同流淚,然後再一起禱告。


像我服事的教會就有這種聚會。其實,團契或小組只要聚集起來,不管是實際見到面,還是用線上會議,分享見證和代禱是很常有的。但這裡講的是全教會性質的。


有一本……嗯,我想可以定義為工具書吧,書名是《牧養小型教會》,當中為牧養小教會的牧者提供許多建議。有關小教會的敬拜形式,我覺得書本講的是主日崇拜的形式,不過其中有些東西,是可以參考到別的聚會中的。像是禱告會啦、見證分享會啦。


在《牧養小型教會》這本書第108頁講到,小教會的敬拜為關係性而非情緒性。小教會的特性就是因為人數少而彼此關係比較緊密,所以聚會不用模仿大型教會,要有多大的樂團、多棒的樂器,更重要的是鼓勵每個人都加入。


大型教會的敬拜場面免不了像是表演,台下的基督徒比較像觀眾。但是小教會呢,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服事的位置。


像是說,小教會的牧者可以設計一種詩歌分享會,每個參與者選一首詩歌,然後講一段故事,其他參與者或是回應話語,或是根據那人的分享選詩歌響應。


牧者可供應一個短講,並且指定:「好啦弟兄姊妹,今晚請就某某主題來選擇詩歌或分享見證。」


也可以不要,就是讓—可能90分鐘的聚會吧—不斷的有詩歌被選唱,有感動來分享。讓每個參與的人,都有所貢獻。就算比較害羞,不喜歡在公開場合講話的會友,因為大家都比較熟,他可以比較放心說話或唱歌。更重要的是,小群眾同心合意的氣氛能夠營造起來。


就像「一道江河」這首詩歌唱的:「我靈歌唱,唱呀唱呀,唱到靈裡都歡欣。」


聽友們可能發現了!我一直在講小教會、小教會的,該不會有什麼私心吧?


當然是沒什麼私心,不過我是比較鍾情於小教會,就是100人以下的教會是沒錯!


說回到「見證分享會」,不知道聽友們有沒有遇過,有的弟兄姊妹很會講故事,分享起來頭頭是道,讓人聽了津津有味。可是也因為太會講了或是經驗太豐富,一分享起來就講個沒完。再好聽的故事,如果沒有適時的來個句點,聽的人都會有點不安吧……


另外有的弟兄姊妹呢,也是會說個沒完,可是他的說個沒完,是比較沒有條理的,東講一塊、西講一塊。好像一直在前情提要這樣。


怎麼樣?聽友們有人遇到過嗎?


吳勇長老的傳記《不滅的燈火》上集,提到件事。吳勇長老說,他們教會就有這樣的見證分享會,有次有位姊妹就是這樣,講了十來分鐘就總是前言不對後語。當時就有位弟兄實在忍不住,就站起來當大家面說,姐妹啊!妳講了十幾分鐘了,還是不知道要講什麼?還是請妳先回座。


那位姐妹聽了這個話,在台上哭了起來,又一面求主為她申冤,因為她被藐視、被欺負。一下子,這場見證分享會整個的氣氛就不對了。


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,尤其是讀別人的牧會故事的時候,都會把自己代進去,然後去思考:「萬不利我遇到這種情形,我會怎麼處理啊?」


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既然是我是教會傳道,說不定將來也會遇到。


如果是聽友們呢?你遇到這種狀況,會怎麼反應?如果你又是牧師或傳道的話。


我說不定會呆坐在原地,看主日牧師或長老怎麼處理。哈哈哈,好遜。


最近和一位弟兄一起讀了一本書叫做《與豪豬共舞》,裡面在講四種不同的社交性格,我個人覺得像是DISC分析。像這位姐妹,也許就是可親型的性格—她善於傾聽但不善於表達;她看重人際間的關係,遇到衝突場面會退縮,而且被發現自己不被接納,會進入自我保護模式。


但無論如何,吳勇長老是教會領袖,他得先將場面控制下來;要不然聚會繼續不下去不說,說不定弟兄姊妹也會產生裂痕。


這時候,吳勇長老叫大家跪下來,開聲禱告。為什麼呢?因為長老想用大家的禱告聲,把那姐妹的哭聲壓下去!


然後呢?中間的過程很精彩,但我想就不多贅述,如果聽友們有興趣,可以看《不滅的燈火》上集389-391頁。


結果就是,在場的人紛紛彼此認罪,本來是最糟的聚會,後來變成最美的聚會。


吳勇長老的學習是,如果聚會中有明顯的攪擾,要趕緊帶著大家禱告,再次將聚會交在主的手上。


看過這個故事不久後,我在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430頁看到,每當執事會開會,各個執事各有堅持開始在吵架的時候,司布真牧師什麼話都先不說,先帶大家唱起一首詩歌〈齊來頌讚耶穌聖名〉。當歌唱完,司布真再領眾人一同禱告,重新將會議的焦點聚焦在基督身上。


其實前面提到了好多聚會啊!有主日崇拜、有禱告會、有詩歌分享會、見證分享會,還有開執事會。但無論是什麼「會」,只要是基督徒奉主的名聚集,都要將聚會的主權交給耶穌,你說是嗎?


好啦,今天的Podcast就到這裡啦~還是鼓勵各位聽友以實際的閱讀,來讓自己的靈命更加長進喔!如果你對這集的內容有什麼想分享給我大比爾的,可以直接在留言區留言給我。掰掰~願神祝福你喔!

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

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63-66章 禱告的講章和態度

 HI,各位Podcast的聽友大家好。今天的分享要一口氣講四章,講到的是司布真有關禱告的講章,還有66章司布真對禱告的態度。


張文亮老師寫道,司布真一生至少講了120篇有關禱告的信息,而每一篇都像西羅亞的緩流,流自救恩的磐石,鼓舞灰心喪志者。


我深有體會。有一段時間我深陷在絕望的泥沼,那時候沒辦法開口禱告,因為不想去思考,因為一動腦就會想到自己有多失敗。也不想讀經,因為覺得神的話充滿了指控,在說我沒有信心。那段時間是怎麼度過的呢?就是讀司布真的講章。


除了在電子書網站買本司布真的講章,題目是「大衛在洞穴裡的禱告」,講的是詩篇142篇。還有一個網站搜集了司布真許多的資料,我讀了司布真講哈拿的禱告,撒母耳記上一章。


司布真那些對於禱告非常深入的描寫,幫助我發聲,將我心底講不出口的話宣洩出來。


剛剛講的講章材料是英文的齁,不過現在有很多工具可以中翻英,大家有興趣讀但英文不好,是不成問題的。


我覺得司布真在禱告方面的金句真的很多,像是他說禱告是我們一生認識上帝的學校。基督有測不透的豐富,那麽禱告的學習就有學不完的功課。


不知道聽友們你認為你聚會的教會缺少了什麼?是少一個敬拜樂團給年輕人服事?是少了紮實的查經班?是缺少一個好講員?


司布真說,教會缺少的是跪下禱告的膝蓋。


為什麼呢?司布真認為,教會的危機是上帝給的愈多,人的感恩愈少。就算教會有很多人進來,很多人信主,可是不彼此相愛互相服事,就有更多人離開。那怎麼互相服事?就是為彼此代禱,向神感恩。


其實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啦,我們把抱怨別人的力氣,用在為你討厭的人禱告,那會發生什麼事呢?嘿嘿,我不知道,但我覺得這的確很值得嘗試的事。


而且當你開始為別人代禱的時候,你對教會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。司布真認為「不是教會應該改變討好你,而是你忽略為他們代禱。」


我覺得撇開那些真的已經不再教導聖經真理的教會不談,或是領袖啊情緒管理非常差,或者私德出問題,如果是教會的聚會風格你不喜歡,還是我們常聽到的:「別的教會都有這個那個,我們教會怎麼沒有?」這樣的話,真的我們自己要操練,不要為這些抱怨,而是禱告。


那要為教會禱告什麼呢?你可能會這樣問。司布真也講到,禱告是兒女向阿爸父的祈求,天父樂意聽孩子的傾訴。所以,首先你就把在教會的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想告訴天父。


再來,禱告是為了更明白上帝的心意,你要願意將上帝的想法放在你的想法之上。


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,只要成就祢的意思。」就像耶穌這樣的心志。


其實,「願教會更加高舉基督。」應該是我們最終的祈求。


你的教會有信心冷淡的年輕基督徒嗎?有關心很久卻不願信主的朋友嗎?司布真說到:「我們無法讓任何一個人信主,我們無法改變人心,無法為罪人釘十架。」


「只有上帝讓人悔改,……,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是跪下來禱告。」


上一集我談到《福音作為悲劇、喜劇和童話》談到一點—


每個人都有兩張臉,一張光鮮亮麗是給別人看的,另一張臉藏在自己的內心,是沒有人能接觸到的陰暗面。


即使我是基督徒,可是我可能是外表那一面是基督徒,內在真正需要福音、需要光照的那一面,連神我也不願意讓祂知道。


所以無論是信心冷淡的信徒,還是未信主的朋友,為他禱告,求聖靈動工,讓福音進入他的內心,讓他無可推諉。


那要禱告到什麼時候呢?司布真說:「為福音的緣故,你要用代禱跟上,快步跟上,一直跟上,直到他安息。」


「每個人都有得救的可能,不要比上帝更早斷定某人不會得救。」


所以聽友們,為什麼說「禱告是我們一生認識上帝的學校」?因為我們總是想用自己的判斷凌駕於上帝的判斷,於是在學會聆聽上帝的聲音這門課,就是花一輩子學。


節目的最後我想分享司布真在牧會的SOP,他說:「我牧會遇到任何問題或啟動任何事工之前,我的做法是『讓我們一起禱告』。」


司布真的想法是,教會中大大小小事都是一群人在做,不是一個人的,他說:「除非在禱告上合一,我們不可能一起事奉。」


對我而言,讀過這63-66章司布真有關於禱告的講論,想要挑戰自己的是司布真這句話:「沒有禱告過的事你不要去做。如果尚未從禱告中得到上帝話語的亮光,你不要去講;如果尚未在禱告中得到平安的感動,你不要先講。」


或許啦,「這個我們先禱告看看」,可以變成是我的口頭禪,以及我將來做事的習慣。


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,希望對Podcast的聽友有所收穫喔!還是繼續鼓勵收聽的聽友買書來讀,網路買書,很快就到手上了。掰掰,下次見嘍!

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

《福音作為悲劇、喜劇和童話》第一章〈真話實說〉的一小部分

HI,各位Podcast的聽友大家好!在第4擊的心得分享裡面呢,我暫時脫離一下司布真的故事齁。


不知道大家喜歡閱讀的話,是不是同一時間讀不同的書,而不是一本書先讀完,再讀下一本?我最近就是這樣,一次讀三到四本書,就是說這一、二個禮拜腦中同時有三到四個書本情節在發展。


這樣一本書不就要花更多時間才能看完嗎?


是沒錯啦!但有時候最美的愛情,就是沒有結果的愛情。哈哈哈~


我有次看圓神出版社的網站,裡面有一句話,講到「書啊,不會在意你一次劈腿好幾本,這是一種愛吧?」


這句話讓我覺得,一次同時看好幾本書,應該是喜歡閱讀的人的日常。


回到今天想分享的讀書心得,這本書《福音作為悲劇、喜劇和童話》是我在神學院中的一堂講道學課程,老師開出的建議書單。但我想可能是因為這本書是「建議」,而不是「必讀」,所以書我買了以後,就一直放在書櫃裡。


有時候自己待看的書單列了很多本書,不過也不可能按部就班的照著書單一本一本讀下去,可是更常發生的是,下定決心:「啊~賀啊啦!這次就讀這本啦!」


然後才終於可以把書單上的書消掉一本……


好啦,所以說《福音作為悲劇、喜劇和童話》就是這樣在買書之後的一年多才讀了!


那對於這本書,該怎麼形容呢?當然這是ㄧ本好書,啊我是要說,這本書我打開讀了大約20分鐘,就被一段敘述給觸動,掉了一些眼淚。


而且一遍讀完,立刻翻回到最前面再讀第二次。


真的,如果讀聖經也讀得那麼起勁有多好?


不過我另外有想法,不管讀什麼書,都是可以幫助自己更讀懂聖經。


嗯……作為一個大多數主日崇拜的時間,是坐在椅子上接收講台信息的聽眾而言,你有沒有想過你希望聽到台上講員講什麼呢?


是講員誇誇其談,成功鼓動了你去傳福音?或是你終於被說服,開始聯絡那些好久沒在教會看到的會友?


本書的作者提到,無論今天你是台上的講員,或是台下的聽眾,都是帶著各自的內在世界前來。你有你的重擔,可能你最近因為壓力大,為了暫時脫離現實世界,你開始每天都瀏覽好一陣子的色情網站。可是今天你穿戴整齊坐在位置上,給人的印象仍是那麼彬彬有禮。


有人關心起你最近那個壓力大的狀況?你也談了一些新的進展,心裡一些和自己的對話,最後你仍是強調自己還是倚靠神,相信祂有美意。


至於瀏覽色情網站?不,你一個字都不會說的。


我們對外公開的那一面—本書作者布赫納牧師說—那一面會思考有關福音的一些有意思的想法,也關注如何傳福音,可是內在的那一面,正在上演灰暗、絕望的悲劇。


悲劇的那一面,就是你我的內在,聽不進去福音,甚至抗拒福音。


如果從頭讀起,大概花5分鐘(嗎?),會讀到這段敘述,在書本的第14、15頁。也就在這裡,我的心大大的被觸動。


不久前我有次講道經驗。下週日要講道,週一在準備的時候,因為想起一些在服事上的挫折,碰了幾個軟釘子,心裡想要透過講道的機會「扳回一城」!這就是什麼?這就是常說的「講台當砲台」。


可是,另一方面我知道自己很容易鑽牛角尖的個性,很常發生就是別人根本沒有那個意思,我卻以為有,然後思緒翻騰。我又是沒辦法大方的把話說開的個性。


就在思考該怎麼把講台當砲台而且不要砲轟得太明顯,那個時候,我深感自己真是陰險小人啊,心裡怎麼有這麼多苦毒……


就這樣左思右想,那整個晚上我是痛苦不堪,而且睡也睡不著。


週二早上進辦公室,講章不得不擬定大綱了,不然負責領詩歌的同工沒辦法選詩歌,打開電腦開始工作。沒想到,前一晚糾結在心中的那個結啊,好像船過水無痕了,完全沒有影響我的講章。


當然,最後在台上講的,也完全沒有上個週一的任何陰影。


很難有人知道講員上台以前,克服了多厚重、黑暗的內在世界;另一方面,若非講員已經事先深刻的探索自我的內在,否則他在台上所講的,只是對著台下聽眾對外公開的那一面傳講。


傳福音重要嗎?重要。關懷會友重要嗎?重要。培養穩定靈修的習慣重要嗎?重要。


台下聽眾對外公開的那個自我,也都覺得這些重要,而且非常動聽。


問題是,真正需要神話語的大能的,需要聆聽福音的,是每個人內心那「空虛混沌」的淵面。這個內在世界,正上演著一齣無可避免的悲劇。


講到這邊,我要先暫停一下,因為我沒想到這本書的心得我才分享了第一章的一點點,就已經快2000字了,哈哈哈。


那麼這本書給我的其他領受,我再接下來的節目中一一分享吧!


最後還是要鼓勵各位聽友,去買書來讀吧!


閱讀這種狀態,是一種你無法避免書裡的文字對你的內在世界「講話」的狀態。閱讀的人不用對別人交代自己的內心,所以即使你被文字無情的揭露醜態,那也不過發生在你和書本的範圍中間。閱讀非常安全。


好的,今天這集Podcast就分享到這裡嘍,掰掰!

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

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第59章〈斯托克韋爾孤兒院〉

如果收聽這個Podcast的聽眾,有誰看過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這本書,就會知道司布真非常重視兒童主日學。


這跟他早年的經歷有關。他很年輕的時候在劍橋擔任教職,那段時期他在聖安德烈街教會聚會,後來也在這裡當起了主日學老師。


司布真後來回憶,他覺得無論後來他有多少事奉,他一生以當兒主老師為榮。他說,教會長期的復興,來自教導孩子認識救恩。


所以他日後牧會,就將教會的資深同工,差到兒主事奉。因為,如果不是在信仰上深深扎根,在真理上不夠清楚的基督徒,是無法給孩子直接、清楚的教導。


他曾寫下他牧會最重視培育三種人才(頁134):


一是宣教士,尤其是能成為海外宣教士;


二是能夠教導的人,尤其是教主日學;


第三,是能夠在各行各業,為上帝做見證的人


老實說,讀這本書到後來,我會有一種想法,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Mega Church聚集了很多各領域的人才,好像特別多做得成功的事工,然後主任牧師的言行啊,就會被記錄下來,變得什麼都很有道理。


多少牧者在各自的工場上掙扎,因為沒有足夠的同工,只好自己什麼都學什麼都嘗試,樣樣通結果樣樣鬆,反正應付得過去就好。


在天父的心中—好吧,這種情況應該說祂是天上的大老闆—應該看的是祂所呼召的僕人是不是忠心,在大老闆所指定的範圍裡努力吧?


說來好笑,我常常在遇到一些服事的挫折之後,有一連串的自責;在自責之後,覺得幹嘛一直罵自己,想放過自己,就會告訴大老闆說:


「唉!我就是那麼多限制,這個不會那個不會,祢自己要選我的,祢要負責。」


然後我就會算了。


可能你會說,哎呀,畢竟你都盡力了,就不用太苛責自己了!


我可能會覺得奇怪,咦?我有盡力嗎?


我就是想耍賴而已。


每個跟隨耶穌的人,和耶穌之間都會有獨特的對話吧?我真的蠻常耍賴的。


回到書本,其實這一集Podcast真正要分享的,是59章《斯托克偉爾孤兒院》,司布真牧養的都市會幕教會開設孤兒院的始末。


接續上一章58章談到司布真對於禱告會的重視,他認為:「禱告會是教會復興的燃燒之處。不是先有事工才有禱告,而是先有禱告才產生事工。」


言猶在耳,59章這個孤兒院的產生,卻跌破司布真和都市會幕教會執事們的眼鏡。為什麼呢?因為孤兒院這個事工的產生,司布真他們連禱告都沒禱告過!


有一天,司布真收到一封信,寫信者是一名寡婦,她要奉獻二萬英鎊,給都市會幕蓋一間孤兒院。司布真從沒見過這麼一大筆的奉獻,而且教會當時並沒有孤兒院,就回信給那名寡婦:因為種種原因,請妳奉獻給其他孤兒院。


沒想到,那名寡婦再寫信來,告訴司布真:「沒有孤兒院,向上帝祈求就會有;相信上帝會賜給司布真管理孤兒院的智慧和能力。」


司布真當時應該是頭皮發麻吧!當他把這件事告訴執事會時,還說:「這寡婦的負擔現在成為我的重擔。」


執事會也真的討論起這項事工,想當然耳,這一定是爭論不休、吵得不可開交的大議題。


後來司布真請大家跪下來一起禱告。


好了,各位聽友,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大大出乎我這個讀者的意料。


當他們禱告以後,上帝給他們心中同一句經文,是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5節:「你餵養我的小羊。」


事就這樣成了。他們便開始使推動孤兒院這項事工。


所以你看,真有趣。這到底是禱告來決定事工,還是事工來決定禱告呢?


張文亮老師寫道,因為承擔一個孤兒院,都市會幕教會更加的重視兒童基督教教育,因為兒主的人數非常的多,使得他們必須大力地投入師資。


除了這所孤兒院孕育了許多傳福音至海外的英國宣教士,教會中的許多長執啊、聖經教師啊等等,都透過曾經在兒主服事,提升自己的屬靈戰鬥力,進而成為教會重要的核心同工。


這一章裡面提到司布真在尋找孤兒院院長的過程。我就不贅述啦~總之,後來真的找到合適的人選,他是一名牧師。張文亮老師有記錄這位牧師的一段話,應該是一段禱告詞啦,是這位牧師求神幫助他,在兒童基督教教育上面。


這位牧師有句話講到:「我相信孩子的心裡有個空間,可以接受救恩。」


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好久。不知道各位聽友覺得怎麼樣?你覺得孩子到幾歲才能受洗呢?


有人說,也許國中吧,就是他能清楚知道自己是罪人,而且足夠成熟自主承認需要救恩。


60章有繼續寫到司布真認為孩子四歲的時候就可以信主。這裡沒有提及洗禮,我並不知道所謂的「孩子四歲的時候就可以信主」是受洗嗎?還是決志?


但我也知道,不管一個人是幾歲信主的,跟他能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沒有關係。而且,在服事的時間長河裡,也難以判斷今天你撒下的種子,究竟有沒有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去了?


可是我也聽過一句話,說不要被人數、成績定義你的事奉,只要確知大牧人耶穌的背影始終在你前頭帶領你就夠了。


司布真講過:「我們的事奉無論多大多難,皆放在可安歇的水邊,單純地仰望主。」


嗯,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,希望這集的介紹對你有幫助,而且聽了更想買書來讀喔!掰掰~

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

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 第52章〈里斯卡的哭聲〉

HI!大家好!又到了分享讀書心得的時間。


有人問我,幹嘛把這個Podcast的節目名稱叫做「是壯不是胖」?


我是回答說,這是屬靈體質吧?網路上有很多中文的基督教裝備資源了,而且還是免費喔,如果你英文的聽和讀也很OK的話,哇,那能接收到的資源又更多。


如果吃得太多又來者不拒,就很容易靈命是虛胖的。哈哈,我想到的畫面就是胖到不喜歡動,坐著一直動嘴巴而已。


所以我就希望我們屬靈的體質是壯不是胖。裝備了真理,就可以去實踐,多好!


回到書本。〈里斯卡的哭聲〉這篇講章,對我來說,是我常常在反問自己的問題。


如果有那麼一天,我是說如果——錄音的時候,剛好是台灣新冠疫情正在嚴峻的時候,每天的死亡人數開始在上升——如果是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因為新冠病毒過世呢?


我該怎麼辦?追思禮拜能講什麼?


在不能探訪的狀況下,我可以怎麼安慰那些家屬呢?


司布真當時講這篇道的背景,是里斯卡煤礦坑發生爆炸,有142名礦工喪生。


因為司布真曾經在那裡傳福音,他立刻回到哪裡幫忙和陪伴。回到倫敦的教會講了這篇道。


這讓我想到路加福音十三章第4節,耶穌被挑戰說,西羅亞樓倒塌壓死了18個人,那是不是說這18個人比其他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?


不然他們怎麼會受到這種意外而死?


我覺得為意外的死亡找理由⋯⋯或許不一定是死亡啦,我們面對一些打擊的當下,會先有否認的狀況,合理化它,就暫時不用面對現實。


說他們比較有罪可能是什麼心態呢?我們可以想一想,但主耶穌當時是直接的回應說—


不是的!你們若不悔改,都要如此滅亡!


耶穌要當時的聽眾在這樣的悲劇之下,思考生命的意義,永恆的課題;那麼個人的悔改是最正確的回應。


一樣的角度,司布真也透過礦坑這樣的悲劇傳福音。首先他講到的是「交托」,在世間的愛終究會有盡頭,「將你所愛放在上帝手中,你的心就會在上帝手裡得享安息。」


因為呢,「你交給上帝的,上帝為你保守—這才是你的—你要認識這真理,否則突如其來的死亡會一擊將你打倒。」


可是還活著的人還是有一些遺憾的吧?可能有些話你還想要對他說,可是他已經不在了。


司布真提醒大家務實的看待這種後悔。你今天就將想講的話,對你愛的人說吧,因為你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。


如果我今晚就死了,我留給愛我的人有什麼呢?


老實說我常常想這個問題。如果我今晚就死了,誰會傷心?當我的家人、朋友想起我,會想到一些我說過的笑話,還是我鬧過的笑話,然後笑出來嗎?


其實我最重視的吧,是家人、朋友想起我的時候,會不會想到我用我短暫的一生所事奉的耶穌呢?


容我岔個題。曾經我和一些弟兄討論過自己的追思禮拜要放什麼詩歌,哈哈。


我其實不在乎齁,反正也聽不到,更何況,如果我是真的忠心跑完今生的路程,死的時候我會很開心,而且很期待見到耶穌吧?


怎麼看待死亡,跟自己活著的時候,是不是盡力為主而活有關係。司布真提到無論你現在怎麼活都可以,但要想想,見到耶穌的時候,會不會感到羞恥呢?


司布真說:「你們可以批評任何事,只是在上帝面前,你要敢講給祂聽。」


剛剛講到那種期待、興奮的心情要見到耶穌齁⋯⋯那是一種坦然無懼的心態吧,因為我短暫的一生雖然缺點多多,至少是獻給了主。


司布真這樣呼籲在場的聽眾:「你若尚未信主,現在接受主。你若已經信主,你要喜樂。因為,從此死亡成為與主見面的驚喜,如同從睡夢中醒來,看見主。」


這句話真的很美,「死亡成為與主見面的驚喜」。各位覺得呢?


司布真在講道最後,提到一位很有自信的年輕女孩,後來患了絕症,醫生告訴她只能再活九個小時的時候,她跌坐在地上哭嚎。身邊有朋友勸她信耶穌,她說:「沒用的,太遲了。」後來她臉上帶著恐懼而死。


司布真說,這女孩預嘗了上帝的審判,罪的結局是永遠的絕望。


我覺得,在悲劇發生之後,一名傳道人最困難的,是仍然要傳講審判、使罪人認罪悔改的信息。但這也是傳道人被呼召時,神所賦予給他的責任吧?


不過注意到司布真講這篇道所引用的經文:「我的帳棚忽然毀壞,我的幔子頃刻破裂。」(耶四20)很切合當時里斯卡礦坑的狀態,也許啦,當時聽眾很感到被這節經文給「同理」了。


而不是像我一開始提到的路加福音十三章,難過的家屬一看見經文就覺得自己被罵:你看看你,還不悔改信主?


神的話說出了我的狀況,讓我得到安慰。這是我可以學習的。


即使這樣,我說不定以後也不會用這個方式講道,哈哈。因為失去這節經文在上下文的連貫性,聽完了這篇道,聽的人也不會更了解耶利米書或先知耶利米⋯⋯


我仍然覺得講員有責任義務,要先講出經文的原意,再應用到現代處境。


當我開始構思這一篇心得的時候,心中又有一個提醒是說,「繼續為還沒信耶穌的家人禱告」!一想到如果家人有什麼意外,可是還沒有信主的時候,自己心裡總是有個陰影在。唉~


我想,對聽到這集Podcast的朋友來說,如果你是基督徒的話,應該也有認識沒信耶穌的人吧?或者是哪個朋友說他受洗了、是基督徒,可是並沒有盡力為主而活。把他的名字寫下來,為他禱告,真切的求聖靈在他的心中動工。


好啦!今天的節目就分享到這裡,祝福大家靠著主在這段日子仍然安穩、享受安息。掰掰~

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

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 第49章〈什麼是信耶穌?〉

#Podcast 搜尋「是胖不是壯」
#就能收聽啦!

不久前,有個朋友在臉書上寫:「我每天就是煮飯、陪小孩、阻止小孩吵架……跟平常一樣……就夠累了,還有很多待處理的家務與工作⋯⋯」我就想,教會的弟兄姊妹在三級警戒期間,是不是也忙於家庭,而難以抽點時間讀好的屬靈書籍?那我想,就寫點讀書心得,偶爾也錄一錄音,方便大家在這段時間更加追求吧?
嗯,言歸正傳。今天是——讀書心得第1擊-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 第49章〈什麼是信耶穌?〉

司布真的〈什麼是信耶穌?〉(唯獨耶穌)這篇信息後來印刷出版,張文亮老師附註,這是感動許多人讀了信主的講章,也是譯成多國語言、傳達極廣的福音單張。我自己讀過幾次,收穫不少。像是司布真慣用「自問自答」的講道法,他列舉了一條條人們不願意信耶穌的問題,再一一回答,真的很有力!

其中提醒到我的,是有人問:「我感覺不到自己需要耶穌。」

司布真說:「你該信的是耶穌,而不是『感覺』。」

有人說:「我發現自己是罪人,需要救主。」

司布真說:「信耶穌,單純的信祂,是因為承認我是罪人,而不是發現。」

信息裡司布真一再強調信道來自聽道,而能信是因為聖靈的工作。我的體會是,「講道」是聖靈工作的一部分;人聽了有感動而願意信,這也是聖靈的工作。

福音派的講道即是如此,講員必須要講出經文之中的「福音信息」—那難擔的重擔耶穌已經負了,罪人只要將勞苦重擔帶到主前,就能得到安息;而非道德勸說,你必須要做這做那,來換取「我是神兒女」的證明。

這是講員最辛苦也最迷人的負擔。辛苦處在於,我不能將道化約成「你不⋯⋯就下地獄」;而迷人處在於,我「只能」一再地講:「耶穌說:『成了!』,祂已經完全作成」,直講到罪人伏在聖靈的感動,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,需要救主。其餘的,講員不能也不用做什麼。

回到司布真的講章。有人極力反駁:「我沒有理由信耶穌!」

司布真說:「上帝愛世人是你信耶穌唯一的理由。」

講章的收尾我也認為很有力。司布真告訴他的聽眾,未信主的人常常充滿懷疑,因這是魔鬼的試探,它要使你懷疑的信勝過信耶穌的信。你不用答辯也不用掙扎,只要站在主耶穌已經成就的救恩裡。

我個人覺得,這篇講章真的有一種完全沒理由不信耶穌的說服力。

《上帝恩典的留聲機》書中也提到司布真對於受洗者的要求很嚴格,在287頁,大意是說,通過初信造就班的慕道友,受洗前會與司布真一對一面談,司布真通常問三個問題:

1、你是否真正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,清楚知道自己的罪人嗎?深知十架的救贖嗎?
2、願意改變自己來討主喜悅嗎?願意與人分享福音嗎?
3、知道因信稱義,不因行為稱義的真理嗎?

我看有位傳道在臉書上分享:如果天天有好多人信主,進入教會有多好?他是對使徒行傳中五旬節聖靈降臨過後,耶路撒冷的情形很嚮往。但對我來說,如果活石教會一天就湧進—不用太多人,說50位就好—有50位決志,然後持續個7天,我會很煩惱「怎麼牧養」(門訓)?

也就是說,我一點也不羨慕一次有很多人決志的場面。姑且說「門訓」是從一個人決志帶進受洗班開始好了,那麼讀完受洗班教材的過程(約二~三個月),有些人當時決志的熱情就會退去,就淡出了。受洗班結業後,再和傳道人面談,確認是否有真信心?願意持續委身嗎?可能又有人退縮了。

不過,更多數的人是在受洗以後就離開教會了。或許是覺得,已經受洗那就是對神對人有個交代了,那我就繼續本來的生活習慣。

我讀斯托得牧師的書,他常常提到基督教教育的重要性,真的很認同。教導人們怎麼過聖潔的生活,很需要更多弟兄姊妹投入。

司布真在教會中有設立長老,負責門訓、教導的重要工作。我認為,開佈道會,舉辦活動來傳福音是必要的,而建立門訓系統、培養教導的人才,也是教會重要的「超前部署」。以我這個保守的性格來說,把後者打造好會是優先選項吧?

好啦,今天的心得就分享到這裡,祝福大家靠著主在這段日子仍然安穩、享受安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