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

有關楊腓力著《禱告》的閱讀

2017/12/8
如果禱告是神與人相遇的地方,我就必須學習禱告。我的基督徒生命,大多圍繞著兩個主題掙扎:神為什麼沒有按照我們的意思而行;我為什麼沒有按照神的意思而行。而禱告正是這兩個主題的交會點。--節錄自《禱告》,校園,P17
我有時候在想,禱告最不重要的部分,會不會是我所用的話語?⋯⋯禱告使我降低防衛,向一個已經認識我的神,呈現沒有人完全認識的我。--節錄自《禱告》,校園,P37
這本書實在是催淚......是我哭點太低嗎?這段文字居然讓我眼眶紅了。

2017/12/10
《禱告》書中,作者提到五天的退修會,每天必須禱告兩小時的經驗。他後來反省:「我有多少次來到神面前,不是帶著消費者的請求,而單單為了想花時間與神在一起?」
我一開始看到這個,第一反應是:「呃⋯⋯我最近最長的第一次禱告,將近一小時。」那次我是單單想跟神在一起嗎?「嗯,不知道,我一直在講話,把很多問題帶到祂面前。」這樣有幫助嗎?「好像有耶,那次我把憋在心裡的話一次講完,非常舒服!」這就是禱告嗎?
不過,等一下,來念神學院前,我很享受下班後回到住處,什麼也不做就聽兩小時以上的爵士樂;既不用趕著為明天做準備,也不急著讀什麼書。那時候我是真的很得安息吧!其實神跟我一起聽著音樂也說不定,當然我沒有感覺。
我不應該在期末還抽出兩小時,只聽音樂(或嘗試什麼都沒有),就只給我和親愛的主獨處的時間?這會很過份嗎?這又是專屬於單身人士的特權嗎?
換個方式問,如果我不是單身,我會吝於給伴侶兩小時相處的時間嗎?喔,不,我很願意,那兩小時一定會很棒。
那親愛的主呢?

2017/12/12
這首詩歌是耶穌告訴你:「有人在為你禱告」。你說不可能,沒有人知道我的情況⋯⋯
耶穌知道啊!——節錄自寇紹恩牧師的某次講道
********
有一個面臨信仰危機的人去找多維汀拉比,無論拉比怎樣回答,那人都置若罔聞。拉比就什麼都不說,單單聽那人咆哮怒吼。聽了好幾個小時,最後才問:「你為什麼對神這麼生氣?」
這個問題叫那人呆住了,因為他一點也沒有提到神。他頓時安靜下來,看著拉比說:「我這一輩子都不敢向神表達我的憤怒,因此我把怒氣轉向與神有關的人。我到現在才明白。」
拉比⋯⋯把他帶到哭牆,遠離其他人禱告的地方。⋯⋯拉比告訴他,現在是他把一切怒氣向神表達的時候。接下來一個多小時,那人用手打著西牆,尖聲叫喊,然後嚎啕大哭,並且停不下來。他的哭泣漸漸轉為啜泣,再轉為禱告。這就是多維汀拉比所教導的禱告。—《禱告》,P93
一本好想拿來開讀書會的好書-《禱告》

12/15
祈克果:「真正的禱告關係,並非在於神什麼時候才聽到我們的祈求,而是在於禱告的人不斷地祈求,直到他聽見神的旨意是什麼為止;禱告的人,才應該是需要聽見的一方。」--節錄自《禱告》,校園,P152
今天同學看到我讀《禱告》,說這是本好書,他在大學時連讀了兩次。不過,對於內容是沒引起太多共鳴。我建議他有空再讀一次,因為有了更多禱告經驗再看,肯定有很多感觸。

12/16
這篇還是讀《禱告》的心得)(是第九章)(寫好長⋯⋯)
「請問我能做什麼?」「為我們禱告吧!」
進神學院以來就參加宣教團契,聽了好幾場講座,雖然參與講座的人數不多,但,若是差會代表或回國述職的宣教士,他們的熱忱使他們分享起來,就像是正對著幾萬人傳達負擔,很有威力。尤其他們在台上呼召學生們走出國境,進入跨文化宣教的氣勢,都會讓我想逃之夭夭。
而其中一場,SIM差會的分享,算是給我很深很深的印象。他們並不強勢,也不太強調工場的需要,反倒是一開始就請每個學生,為他們懇切禱告。他們非常非常需要代禱者,甚過於加入他們,我覺得有這個意思。
可是,我總以為,為他人代禱是最輕鬆的「任務」。「我真的沒有辦法像你們一樣,可以放下一切,到海外的宣敎工場;可是我能為你們禱告。」不是常聽到這種說法嗎?或者,宣教士的信息聽在耳裡,好像是責備舒舒服服坐在底下的我;終於他說了代禱事項——「呼!終於說到我能做的事了!」鬆了一口氣。
《禱告》書中提到,如果問到世界各地那些受逼迫基督徒: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」從無例外,都得到:「你們可以禱告。」的答案。作者後來懂了,因為他們真正相信,禱告才是最有力的武器,以對抗最主要、且看不見的力量。
作者提到但以理禱告求明白大爭戰,神卻沈默,他禁食、進行屬靈操練三週。終於有一個貌如閃電的人過來說明,「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,後來米迦勒幫助我⋯⋯」
以下節錄《禱告》,169頁:「但以理原本以為這是個沒有得到回應的禱告,其實他不知道,有看不見的戰士正在靈界為他的禱告發動了一場戰爭。」
發現宣教中心在每個全修生的信箱都擺了一本2018年春季的《宣教日引》,我真的覺得,這是很棒、要大力按讚的事情!一天看一篇短文,為那些未得之民,或是受逼迫肢體禱告,是簡單的事。可是在看不見的空間,有看不見的戰爭正發生。這需要你和我的信心。

12/17
《禱告》第十章心得
「請你花一分鐘在紙上畫一個碉堡,然後畫一條路通往這碉堡。你認為自己現在是在碉堡的裡面還是外面?」
這是今天、宣教日引的靈修文字。我認為我在碉堡的外面,而且站得很遠。
魯益師:「神似乎不會去做祂可以委派他創造的人去做的事。神吩咐我們緩慢地、笨拙地去做祂自己可以在眨眼之間完成無誤的事情⋯⋯。受造物能做的事,神永遠不會單單自己去做。我想這是因為神是一位喜愛賜予的神。」--節錄自《禱告》,P209
魯益師點出了現象,最後向神獻上了讚美;可是我覺得神做錯了決定,不該把負擔給我,一直跟祂吵架。
「⋯⋯我永遠也不可能準確知道,禱告在其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。沒有一個受時間限制的人有這個能力。但我還是懷著自己關切的事,像孩子到慈父那裡一樣來到神的面前,承認我的依賴,讓他知道我的請求,並且全然了解做最後決定的是神,不是我。」——節錄自《禱告》,P209
今早禱告時,我請求神讓我看見靈界,祂是怎麼為我所禱告的爭戰。「快沒力氣了。」我心裡在呼喊,如果能看見那不能看見的,心情應該會好過點。

12/19
我永遠記得一位有酒癮的朋友向我表示他的困惑:他每天都求神把他想喝酒的慾望拿掉,只可惜每天早上都先想到威士忌。神到底有沒有在聽?他後來才恍然大悟。他想喝酒的慾望,是他能如此恆切禱告的主要原因。持續的誘惑催迫他恆切地禱告。—節錄自《禱告》,P219
這個小故事讓我想了很多。每次禱告,好像也就是固定那幾件事。為什麼好像沒進展呢?問過神好多好多次了。
如果神是這麼急切的要拉我(們)到祂面前禱告——利用教會的景況、感情難題等等——就證明祂多麽愛我(們)。這是太鄉愿的想法嗎?
但我總是相信,這些禱告不會變成空氣的。主啊,我等祢。或者是我錯了,是我要被祢改變,那,我願意。

12/20
禱告的矛盾在於我們需要認真地花工夫,卻只能像接受禮物般地等待結果。我們不能作出計畫、安排,或擺布神;然而,沒有小心的操練,我們同樣沒有辦法接待祂。--盧雲
禱告是需要長時間的操練⋯⋯很同意。我相信憐憫的神(按祂的旨意)是會應允急難的求助,而《禱告》十二章是討論按時的禱告,在於與神每天有精心的時刻。
波特瑪(Don Postema)說:「我以前會在日程表上這樣寫:『早上7:00~7:30:禱告』,結果很多時候,我都錯過了這個時間,畢竟這只是那天錯過的另一件事而已。我現在這樣寫『早上7:00~7:30:神』,這就比較難忽視。」—節錄自《禱告》,P238

2018/1/2
不過,有時候未蒙應允的禱告,會帶來更好的結果。—節錄自《禱告》,P357
發現那些有關禱告的書,都會用不少文字討論不蒙應允的禱告——最近我覺得,基督徒最大的信仰危機,不在於不讀經不禱告,而在於禱告不蒙應允。有機會參與一項受洗典禮的服事,一次有好多人受洗,拿著裝著水的碗,覺得好難過。因為蠻擔心當天受洗的人,有沒有夠強壯的屬靈肌肉,撐過受洗第一次禱告不蒙應允的情形?
有人說,回想三件事:那些不蒙應允的禱告、神保持沈默的禱告、被神修改的請求,就能讓一個信徒再次謙卑下來。因為實在發現主權在神,所以我常常想。
何其有幸,不久前就有一次禱告未蒙應允,後來發現神給的好得超乎所求所想;這個經驗,在我後來每次向神抗議的時候,都比較能服下來。因為的確只有神知道,什麼對我最好。

1/6
羅蘭士(Roy Lawrence)說,我們以為有效的禱告必須很費力,是錯誤的想法。「我們以為禱告很困難,要努力⋯⋯我自己以前也有這種想法。當我為別人的痊癒禱告後,往往發現掌心有指甲印痕,因為我苦苦禱告,拳頭握得太緊。」
羅蘭士確信禱告與安息,比禱告與努力更有關係。⋯⋯羅蘭士若需要禱告的指引,就會翻到約翰福音第十五章。⋯⋯枝子不是靠努力或奮鬥結果子,而是單單在葡萄樹「裡面」,或在其中憩息。—節錄自楊腓力著,《禱告》,頁404
最近我還真的去問老師,「關於某某事我該怎麼禱告?」老師很有智慧,首先給了一句經文:「你們禱告,不可像外邦人,用許多重複話,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。」他提醒我,某某事對我很重要沒錯他也知道,更重要的是我為祈求以先,我所需用的,天父早已知道了。如果我只想超越神的主權,讓自己痛苦又不平安,那就不是禱告的用意。當時就想到在《禱告》書中,讀到的這則故事。

1/9
今天讀完了楊腓力著,《禱告》一書。第一篇心得是2017.12.8開始寫,不只剛好一個月,也跨了年。真是一本好書——除了讓我反思曾經的禱告,也跟著一天一章的進度,操練禱告。
「主啊,求祢使我用祢的眼光去看〔 〕,讓我看見祢的愛在〔 〕身上所刻劃的痕跡。」這禱詞算是我從看完此書,所做的一個突破吧⋯⋯也同樣為自己這樣禱告,自我形象一直不好。
短短一個月,有些人可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,有些人則是沒什麼兩樣,感謝主帶我走過這31天的旅程,下一段旅程是神學家巴刻的《點燃禱告之火》。非常期待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