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嘗試著一個月都不抱怨,禱告時都不說「主啊,你看看那個誰誰誰怎麼樣?」,而是說「主啊,我沒有辦法去愛某某某,因為他怎麼樣,求你對付我的罪」,這樣下去,人會不會瘋掉呢?值得一試。如果我沒有瘋掉,或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副作用,那應該可以講一篇道了。每次看到新聞,某某人完成了某件了不起的福音工作,我都很羨慕。他們是怎麼可以跳脫工作賺錢、每天過著一種無精打采的生活的框框呢?突然覺得自己可悲,煞有其事的在自家門口和辦公桌上貼著:「這裡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」,但其實我沒什麼改變。
這感覺真是糟透了。
上週六培靈會,楊牧師在台上問會眾:「在我們當中有沒有誰有全職服事的呼召的?」我看見有人舉手,然後我腦袋一片空白。我沒聽過從神而來那很明確的聲音說他要用我,我很懷疑是我自己頭熱熱的以為聽到了什麼、感受到了什麼,以至於可以做什麼。但是認真想起來,根本很少。
可惡!不要再抱怨了!
![]() |
新增說明文字 |
「小堂會大啟示」這本書乍看之下不好懂,也許是翻譯的人的筆法,但是當我更認真去讀,發現有許多出於作者那急切、衷心的建議。或許是神學院教授的背景,在書中疾呼現代教會一定要回到聖經的心意,或可在小教會實現,進而在各教會做見證;作者也籲請小教會的牧師別一味追求大型教會的運作方式,原因在於教會不分規模,都不是能否實踐神學的必要性。
這真是當頭棒喝。當然書中所倡議的論點並非只給小教會學習,而是作者認為小教會更有可能如此實現。
我只是覺得這些對我來說是預備。今天凌晨闔上書本躺在床上其實睡不好,腦袋中一個個畫面閃過,是積穗教會將來的樣子—與現在沒什麼改變,只是有可能十字架後的儲藏室會被打掉,讓講台更寬廣這樣。對老會友來說,維持小教會原來的樣子反而能更使他們自由的敬拜;不過總有些人以為要像某大教會的方式,會友才能真正的釋放。我也是。
近期、中期、遠期這所教會有什麼改變是看不見的。或是李牧師、師母退休之後又代表著一段時期的結束──可能又將會有一些會友再也不來了,然後另外一些固定牌的會友進來。不管怎麼樣,積穗教會仍然是小型教會,仍然維持著不多的動力,而教會內的金燈臺也持續亮著。因為不斷有受膏的祭司讓神派來吧!這所教會將持續訓練更多傳道人、門徒,直到主再來的時候。
這不消極,一點也不,因為總會有一個人被興起,接續要為積穗教會禱告、委身、承擔,這個很酷。那個人是不是我呢?如果主耶穌問我願不願意,我會說願意。如果主耶穌說那個人不是我……想了一下,不是就不是,沒什麼損失。只是會再一次尋找未來的方向,畢竟我自認現在是為以後做準備。突然之間有百分之0.1的成份,體會大衛為所羅門預備蓋聖殿的石頭、材料的心情。交棒可能都會這樣……壯志未酬身先退的遺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