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書中的男主角的,我想過過看自己的。對於喜歡看書的人,擁有一家書店比較幸福,還是成為一個書商會主動送書過來的獨立評論員(俗稱名嘴)比較幸福呢?但我十分確信的是,從開始翻開書本的第一頁,到蓋上書本的最後一頁,這種「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」的成就感,比跑完一次全馬、登上80%的台灣百岳、單車環島等等亟需體力的目標,都要更大──畢竟現在很少在大眾運輸上看到有人捧著纖維在閱讀了吧?
今早坐公車時,我看著站我前面的男生在用手機瀏覽臉書:只要有影片他全都看、只要超過20字又不是美女自拍的好友動態他一律跳過。如果連臉書上的中文字都無法處理,更何況是文學類小說呢?難怪每當社會上出現了什麼熱門公眾議題,許多許多的網路文章被轉貼之時,現代人只要讀了20篇上下、總和可能不到3萬字的份量,就會覺得自己對這件事花心思了。如果這樣的閱讀量,就已經可以影響一個人週休二日不好好休息,到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話,更何況那些動不動就處理幾十萬字、題材又各有不同的「讀者」呢?
這些「讀者」的生命是怎麼讓一本本不同的書被改變的呢?這也許是很好的故事題材。
閱讀的代價是眼力的消逝(但目前使用平板、智慧型手機的眼力耗損遠比看書巨大),以及隨口講出來的笑話很難笑以外,如果目標是可以促進身體健康那也就算了,看文學類小說能促進的是對書中世界的嚮往……例如說運用福爾摩斯的演譯法來找出睡醒之後消失的眼鏡。對我而言,除了在部落格寫寫不入流的讀書心得,會繼續買書來讀,大概就是帶著點優越感吧?
這本書「A.J.的書店人生」真是好看,除此之外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本書。發現這幾年來,只要書名有「書店」的,幾乎都會被我買回家。而這些有關「書店」的故事裡,很多都會提到因為3C產品、網路的普及,越來越少人買書看書,書店式微,就連大型連鎖書店也面臨危機。如本書中一名男性客人向島嶼書屋的老闆艾傑抱怨,為什麼他賣的書不降價?現在網路買書又方便折扣又多,如果實體書店沒更多折扣的話,就會降低競爭力了。沒了競爭力,當然書店就經營不下去。
而老闆艾傑邊把這男客人趕出店裡,邊回答他:「……我知道我們想要維持競爭力。私下告訴你,書店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就已經放棄競爭力了。」
有奇怪堅持的書呆子老闆,比「五樓回答」更好。
不知道這篇心得能不能吸引別人去買這本書來讀?買來了讀不讀得完?讀完了還有沒有餘韻?之後會不會買更多的書來讀?這本書居然是在神學院的附設書店買到的,真讓我意外,因為這本書不是基督教類書籍。更令人意外的,是我居然拿去櫃檯結帳了,而非認為這是哪位弟兄或姊妹暫時放在那裡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