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

「你的生命,是一份美麗的禮物」讀後感

很美的一本小書(也不貴)。我沒有實際上聽過他的佈道或分享見證,都是在youtube上面認識連加恩先生,以及他們一家人,也不知道他現在人在哪個國家,就連這本書雖是今年2014年的初版七刷,但初版遠在2010年。換句話說,這書上的故事,已經是「老」故事了。然而就如同書名,作者要告訴讀者的,不是他本身做了多了不起的事,也不是他們家吃了多少苦,而是他要試著告訴我們-「你是對這個世界而言,美麗的禮物」。

在看「真情部落格」有關連加恩一家的一集,我就覺得這人外表看起來就像大學裡那種穩重、靠得住的學長,不管要借機車、一起去吃飯才發現沒帶皮夾,或是電腦突然掛了、要借微積分筆記什麼的,找他就都解決了的那種。很親切就是了。而聽他在說那些在非洲的故事,或是書中他一面工作一面參與公共事務、辦佈道會等等,會使人覺得,他不是靠自己有多好的人脈網絡、不是他有三寸的不爛之舌,他沒有什麼使紅海分開的能力......他只是順著上帝的心意,遇到困難就禱告,然後一個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發生。

平凡最美了。看這本書的讀者,不會看到作者自己多麼有效率、多麼有決心、多麼有管理長才、多麼有謀略--很多基督教界名人的書裡,其實看不到耶穌基督,只看得到很多「策略」-- 而只會看到,連加恩先生因為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禮物,只要願意把愛輸送出去,就會帶來美好的改變。

若硬要說作者搞定了那麼多事工,一定有「絕招」的話,遍覽全書,大概就只有「禱告」一招。

有關「禱告」 的部分,作者提到如果他遇到很難突破的關卡,無法傳福音的地區,他有一個絕招:就是用膝蓋跪破福音的硬土。也就是「跪著禱告」,往往接下來就是「開創性的事工」。很主要的原因,他是一位離鄉背井的宣教士,在完全不同文化的地區,距離熟悉的教會、弟兄姊妹、牧者那麼的遠,他沒人可以靠,沒人可以訴苦。書中他寫道,他只能跪下來,只能找上帝了!

在看這本書的過程,眼眶幾度都讓淚水濕透。不是因為作者有寫什麼費盡千辛萬苦、披荊斬棘的艱苦歷程,終於戰勝一切困難,流乾所有的眼淚;而是作者那種有話只能告訴耶穌,那種硬要把祝福從天上拽下來的心情,我也有過!

不過不像他那樣子是為了廣傳福音、拯救更多靈魂,我承認我的格局小得多。而他一切的動力在於神一點一滴的將看重每一靈魂的眼光,賜給他。這是需要練習的,再多的愛,都是從最小的付出開始。

最後,再節錄一段書中的內容,作者記在第七章,他禱告時,問上帝:「主啊,對於這位弟兄祢動員了那麼多人為他禱告,花了一大筆錢,和我好幾個月的內心煎熬,就為了他可以悔改,到底是為什麼呢?」主要是這名弟兄後來也沒有悔改,並且花在這弟兄身上的錢,本來可以蓋孤兒院,照顧很多窮人之故。

後來作者記著,他聽了一名非洲佈道家布永康的分享,他才恍然大悟。布永康如是說:「我們的神創造星河、美麗的大地和萬物,祂不需要動一根指頭,甚至不需留一滴汗。我個人相信,祂是在一眨眼之間、帶著微笑,就把整個銀河陳列出來。

然而,為了拯救失喪的靈魂,祂卻願意流汗如血、忍受鞭打、刑罰、凌辱甚至被釘在十字架上,流乾了每一滴血,付上了生命的代價。於是,我們便明白每一個失喪的靈魂在神眼中的寶貴。」

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

好想過看看的書店人生-「A.J.的書店人生」讀後心得



不是書中的男主角的,我想過過看自己的。對於喜歡看書的人,擁有一家書店比較幸福,還是成為一個書商會主動送書過來的獨立評論員(俗稱名嘴)比較幸福呢?但我十分確信的是,從開始翻開書本的第一頁,到蓋上書本的最後一頁,這種「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」的成就感,比跑完一次全馬、登上80%的台灣百岳、單車環島等等亟需體力的目標,都要更大──畢竟現在很少在大眾運輸上看到有人捧著纖維在閱讀了吧?

今早坐公車時,我看著站我前面的男生在用手機瀏覽臉書:只要有影片他全都看、只要超過20字又不是美女自拍的好友動態他一律跳過。如果連臉書上的中文字都無法處理,更何況是文學類小說呢?難怪每當社會上出現了什麼熱門公眾議題,許多許多的網路文章被轉貼之時,現代人只要讀了20篇上下、總和可能不到3萬字的份量,就會覺得自己對這件事花心思了。如果這樣的閱讀量,就已經可以影響一個人週休二日不好好休息,到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話,更何況那些動不動就處理幾十萬字、題材又各有不同的「讀者」呢?

這些「讀者」的生命是怎麼讓一本本不同的書被改變的呢?這也許是很好的故事題材。

閱讀的代價是眼力的消逝(但目前使用平板、智慧型手機的眼力耗損遠比看書巨大),以及隨口講出來的笑話很難笑以外,如果目標是可以促進身體健康那也就算了,看文學類小說能促進的是對書中世界的嚮往……例如說運用福爾摩斯的演譯法來找出睡醒之後消失的眼鏡。對我而言,除了在部落格寫寫不入流的讀書心得,會繼續買書來讀,大概就是帶著點優越感吧?

這本書「A.J.的書店人生」真是好看,除此之外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本書。發現這幾年來,只要書名有「書店」的,幾乎都會被我買回家。而這些有關「書店」的故事裡,很多都會提到因為3C產品、網路的普及,越來越少人買書看書,書店式微,就連大型連鎖書店也面臨危機。如本書中一名男性客人向島嶼書屋的老闆艾傑抱怨,為什麼他賣的書不降價?現在網路買書又方便折扣又多,如果實體書店沒更多折扣的話,就會降低競爭力了。沒了競爭力,當然書店就經營不下去。

而老闆艾傑邊把這男客人趕出店裡,邊回答他:「……我知道我們想要維持競爭力。私下告訴你,書店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就已經放棄競爭力了。

有奇怪堅持的書呆子老闆,比「五樓回答」更好。

不知道這篇心得能不能吸引別人去買這本書來讀?買來了讀不讀得完?讀完了還有沒有餘韻?之後會不會買更多的書來讀?這本書居然是在神學院的附設書店買到的,真讓我意外,因為這本書不是基督教類書籍。更令人意外的,是我居然拿去櫃檯結帳了,而非認為這是哪位弟兄或姊妹暫時放在那裡的。

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令人會心一笑的「開往天堂的巴士」


第一次知道有這本書,是在網路上聽華神的蔡麗貞老師講道,她說到「因信稱義」的教義時,援用裡面的故事:在地獄的靈魂都可以參加這個旅行團,往天堂一遊,而且想留下來就能留下來。

說故事的靈魂本來也是住在地獄的一員,他參加了這趟旅行。他看見了幾個地獄的靈魂在天堂裡,遇見了生前都認識的人物(如今是天堂裡的「光明的靈」),這光明的靈向地獄的靈做見證,邀請他們留在天堂
……而無一例外的,在故事中出現的地獄的靈,都寧願待在地獄裡。    

怎麼會這樣呢?

重點是在於,真正的天堂與這些地獄的靈心目中的天堂完全不一樣。

與主管出差時,一有時間我就捧著這本書在看,很入迷,而且時不時的笑出聲來。他好奇問我在看什麼書,我就告訴他其中兩個故事。有一個生前努力行善、正直的男人死後下了地獄,他旅行到了天堂,遇見了一個光明的靈--生前是他的員工的。這名員工生前是個殺人犯,被害者是他的同事,所以這名地獄的靈很了解來龍去脈。

所以,當他看見這殺人犯的員工居然上了天堂,十分忿忿不平。他認為這天堂的主人很莫名其妙,他自己一生奉公守法,待人和善,但在天堂,卻是不值一哂。那麼那名殺人犯怎麼進天堂的呢?他殺了人之後,不停地責備自己;最後他接受了耶穌寶血的洗滌,他呼求神的憐憫。

於是,他在世上會一直被記錄是個殺人犯,可是如今他卻在天堂享受自由。天堂的主人怎麼那麼不公平呢?太不合理了!這地獄的靈認為天堂不是他應該待的地方,他就走了。

有時候我自己也覺得:好險!怎麼說呢?因為我知道我是個自私的混帳,有人把我加入臉書的黑名單,從此不聯絡;有認識將近10年的朋友因為我是自私鬼,根本沒資格做基督徒,也再也不理我了。然後,我抱著枕頭哭了幾個晚上、禱告(因為我沒有人可以講,只有耶穌能講),發現自己真的沒辦法不是個混蛋,可是日子還是要過下去。 是嗎?所以我說好險,就是「好險,我知道我自己是個混蛋!」

真正的天堂與人們心目中的天堂太不一樣了。為此新版的書作序的康來昌牧師,就有提到很有意思的觀點:「照人們以為的天堂,可以為所欲為,這反而是地獄;人們以為的地獄,就是神的公義在其中自由運行的地方,其實是天堂。」

這又怎麼說呢?

故事中還有一個地獄的靈,他是一位神學家,他最喜歡引經據典來證明有神或無神,他也很喜歡思索極艱深的神學難題。他旅行到天堂時,遇見了一位學生(光明的靈),這名學生邀請他一同到一座山上,因為神就在那裡。這樣,神學家再也不用想破頭、找遍資料,為了論證有關神的一切了。因為神就在山上嘛!

神學家不要!他才不去!他認為一旦見到真神,他就沒辦法思考有沒有神了。他急著回地獄去,因為他已預備了一次講道要發表,講題就是根據許多文獻所整理出有關「神的美好」。

沒有結論。但我覺得在一生中都極渴望見到神、與祂同住,但真正到了天堂可以完成這究極的夢想之際,卻因為害怕失去這份渴求的熱情而退卻,是很可悲的吧。





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

衝擊




如果嘗試著一個月都不抱怨,禱告時都不說「主啊,你看看那個誰誰誰怎麼樣?」,而是說「主啊,我沒有辦法去愛某某某,因為他怎麼樣,求你對付我的罪」,這樣下去,人會不會瘋掉呢?值得一試。如果我沒有瘋掉,或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副作用,那應該可以講一篇道了。每次看到新聞,某某人完成了某件了不起的福音工作,我都很羨慕。他們是怎麼可以跳脫工作賺錢、每天過著一種無精打采的生活的框框呢?突然覺得自己可悲,煞有其事的在自家門口和辦公桌上貼著:「這裡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」,但其實我沒什麼改變。



這感覺真是糟透了。

上週六培靈會,楊牧師在台上問會眾:「在我們當中有沒有誰有全職服事的呼召的?」我看見有人舉手,然後我腦袋一片空白。我沒聽過從神而來那很明確的聲音說他要用我,我很懷疑是我自己頭熱熱的以為聽到了什麼、感受到了什麼,以至於可以做什麼。但是認真想起來,根本很少。

可惡!不要再抱怨了!



新增說明文字
「小堂會大啟示」這本書乍看之下不好懂,也許是翻譯的人的筆法,但是當我更認真去讀,發現有許多出於作者那急切、衷心的建議。或許是神學院教授的背景,在書中疾呼現代教會一定要回到聖經的心意,或可在小教會實現,進而在各教會做見證;作者也籲請小教會的牧師別一味追求大型教會的運作方式,原因在於教會不分規模,都不是能否實踐神學的必要性。

這真是當頭棒喝。當然書中所倡議的論點並非只給小教會學習,而是作者認為小教會更有可能如此實現。

我只是覺得這些對我來說是預備。今天凌晨闔上書本躺在床上其實睡不好,腦袋中一個個畫面閃過,是積穗教會將來的樣子與現在沒什麼改變,只是有可能十字架後的儲藏室會被打掉,讓講台更寬廣這樣。對老會友來說,維持小教會原來的樣子反而能更使他們自由的敬拜;不過總有些人以為要像某大教會的方式,會友才能真正的釋放。我也是。

近期、中期、遠期這所教會有什麼改變是看不見的。或是李牧師、師母退休之後又代表著一段時期的結束──可能又將會有一些會友再也不來了,然後另外一些固定牌的會友進來。不管怎麼樣,積穗教會仍然是小型教會,仍然維持著不多的動力,而教會內的金燈臺也持續亮著。因為不斷有受膏的祭司讓神派來吧!這所教會將持續訓練更多傳道人、門徒,直到主再來的時候。

這不消極,一點也不,因為總會有一個人被興起,接續要為積穗教會禱告、委身、承擔,這個很酷。那個人是不是我呢?如果主耶穌問我願不願意,我會說願意。如果主耶穌說那個人不是我……想了一下,不就不是,沒什麼損失。只是會再一次尋找未來的方向,畢竟我自認現在是為以後做準備。突然之間有百分之0.1的成份,體會大衛為所羅門預備蓋聖殿的石頭、材料的心情。交棒可能都會這樣……壯志未酬身先退的遺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