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

《在耶魯上神學課-沃弗談愛、生活,信仰與文化》的小組讀書攻略



這是很厚的書⋯⋯


可能你拿到書,想說厚沒關係啊,反正就一章一章讀,然後每個小組員輪流領讀。


用老方法就好了,重點是「團契」嘛!


結果書一翻開,發現不妙,這本書有64章,如果一週讀一章,那一年多都在讀這本書。


你說不定還是覺得沒關係。不過,本書其實是沃弗一篇篇文章的集結,而且是短文,閱讀能力中等者,說不定一篇短文不用幾分鐘就讀完了。


還有,雖然是短文,但也顯示出作者的博學和深厚的神學深度,並且題材廣泛,如果讀者不像作者那樣的博聞深辨,很容易文章讀得快沒錯,但恐怕是囫圇吞棗,沒有引起心中什麼漣漪。


這樣的話,要怎麼舉辦讀書會呢?如果大家都沒什麼想法可以分享的話。


我自己一開始在讀的時候,也是有點跟不上作者的思路,尤其,他又在文中引用了什麼事件,或哲學思想的話,很容易就分心了。


不過,後來抓到了作者的習慣,就是他會在文章的結尾,寫出他想表達什麼。所以,我甚至是先讀他的最後幾段,抓到了文章含義,再讀文章。


那麼,領讀人或許也可以先就每一篇短文的最後幾段,去和作者對話,再從頭讀起,尋找該文章主題的「例證」。


例如以〈錫克教的智慧〉這篇短文,先看文末幾段。喔,作者寫到:教會不該成為商業活動的場所,反而要在這裡送禮物給有需要的人。


那我就會想到幾個問題—教會和商業活動?是不是在講耶穌潔淨聖殿的經文呢?和錫克教又有什麼關係呢?我不知道錫克教是什麼。


然後再往回看,的確提到了耶穌潔淨聖殿,但這跟錫克教的關係呢?再往回看。


作者提到,錫克教的廟售票,憑票可吃粥,但每碗粥不能吃完,必須留一點倒進一些更大的碗。等到這些大碗也裝滿了粥,就有人抬出去給窮人吃。


這的確是在宗教場所有商業行為,但此商業行為是扶貧行為。


就這樣,你就可以有一番思考—這篇文章是在講,教會的商業行為如何轉變成可接受的模式嗎?送粥給窮人吃,為什麼作者詮釋成「白白領受的信心」呢?這是不是一種救恩論的好教材呢?


這些問題,就可以讓你的組員討論了。


另外,因為每章就是一篇短文,如果一次讀書會只討論一章,那真的很容易詞窮。


出版社是將相同題材的文章收集成一個區塊。例如Part1是「神和自我」,這區塊裡面有六篇短文。


我的小組是一次討論一個區塊,由當週的領讀人選出3篇短文出來帶討論。當然,每位組員還是要將每篇文章讀完。


最後,我真的覺得沃弗的信仰反思很精彩,特別是我抓到他的行文習慣後,文章就愈讀愈讚嘆,挑動我一些信仰迷思和頑固的信仰陋習。


本書我最喜歡的文章是〈宣揚主的死〉,裡面探討了聖餐神學,讓我邊讀邊大喘氣,實在會忘記呼吸!不過本文我倒不是從文末開始讀,是從頭,因為文章開頭就很直接—


作者寫到他現在已經不再糾結於講道好不好了,他改往聖餐禮拜尋求慰藉。


換句話說,作者常常聽到膚淺的講章,到後來心已死的心路歷程。可是,又在聖餐中心被甦醒。太吸引人了。

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

欲望的門訓





「你在做不是你真正想做的。你需要藉著聖經原則的約束,大公教會行之有年的禮儀,再透過不斷的實踐、重複,塑造成你真正的欲望。人是欲望的動物,不是理性的。人不是因為理解『這是對的』就能改變行為;而是『這是我的心真正想做的』。如果這樣看『人』,那怎麼形塑自己的欲望、所愛為何,就非常重要了。」
這是我讀完這本書,思考之後所歸類出的一句話。書剛讀完,心情有點沉重—什麼是做自己?什麼是我?其實我們在不知不覺,被各式各樣的觀念給塑造,變成自己心底的欲望。
前幾天和一位傳道朋友,在聊以西結書三十三章的一段經文,講到神對以西結說,有好多人在談論他的講章;可是這些人並不是渴慕神的話,而是將聽道,當成一種娛樂。怎麼知道呢?他們至少有來啊!神說:「他們聽你的話卻不去行。」
然後這位傳道朋友補充一句:「唉,娛樂至死。」
最近很想做做看的,是來個普查:「對你而言,什麼是好的講道?」為什麼呢?因為我想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好的講章、好的講員。聽眾聽了有沒有感動,是評斷標準嗎?能讓聽眾忍不住一聽再聽,是評斷標準嗎?
而以西結書三十三章卻像在告訴我們:「身為聽眾,最重要的是你聽到了我的吩咐就去行。」這無關乎講員魅力或口才或學養,在於神的話夠不夠清楚被聽見。只要你聽得夠清楚,你就能去行—這是聽道。
神的話往往與我們心裡的欲望背道而馳⋯⋯然而我們真的還在等「感動」嗎?
「當上帝應許以正常的方式與我們同在時,我們卻常期待能在反常中遇見聖靈。」(頁87)—這是書中最讓我深思的一句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