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是大齡單身女性基督徒,因觀察到教會通常以「核心家庭」為牧養和發展的焦點,過了適婚年齡的單身者彷彿成了邊緣人。既沒有支援小組,服事他們繼續以單身的身份加入教會群體,也鮮少有講台信息,教導會眾什麼是婚姻、單身、獨身,及其終末性。
教會界長期以來,婚姻中的基督徒才是合神心意的,靈命要更加成熟、更明白捨己為何,結婚是神最好的設計和途徑。單身基督徒容易被貼上自私、不夠積極、不成熟等等的負面標籤。
然而,隨著美國的單身基督徒人數達到8000萬以上,卻沒有一個「宣教士」在這個禾場中,接納他們的單身,幫助他們以單身的姿態事奉基督—有如一個國家有8千萬的未得之民,卻沒有人將福音帶過去。
作者感到現在福音派教會的缺乏和偏頗,所以寫作此書,幫助教會正面看待單身信徒的存在,也在各篇章中一一探討各類對單身者的偏見,甚至是整個社會乃至教會,都過分高舉性的謬誤。
也正如作者所說,她們的目的並不是侷限在福音派和單身信徒;她們更要討論的,是基督的身體和神的家,而非所謂的核心家庭(頁18)。實際上,無論單身、已婚,我們都蒙召成為一體,彼此服事與相愛,再一起向教會外的人們,做基督榮耀的見證。如此整全的教會觀,才是她們想推動的。
我自己也是大齡單身基督徒,書中作者提到單身姊妺她們受到「歧視」,其實單身弟兄也是有。例如說,偶爾遇到講員在台上開一些玩笑,是自己在婚姻中的糗事,或是想推動教會要看重婚姻家庭,單身如我,總是感到,這都不關我的事,我今天到底來幹嘛的?
常有人這樣鼓勵大齡單身弟兄:「沒關係啦,男人到5、60歲都還能找2、30歲的小女生,經濟基礎也更穩固。」這大概是因為男性較不受更年期影響性慾吧?但其實,單身很久、又想結婚,卻遲遲找不到對象的弟兄,聽到這樣的話根本不會高興。我們一樣,每天都在問神、問自己:「我到底有什麼問題?」
還記得華神畢業前,「居然」沒有找到另一個女傳道走,有多傷心和自我否定。老師會鼓勵說,到教會後男傳道比女傳道更容易找對象,不要擔心。不是都有句話說「教會中敬虔的單身姊妹比弟兄多」嗎?但我個人是覺得,時代早就不同了。至少,我(和一些神學院單身男同學)到教會後,姊妹一聽到將來可能要嫁傳道人,也是考慮再三。
感謝主的是,在讀神學院時讀了一本書《愛我,不愛我:從神學看單戀的倫理學》,作者是委身於一輩子獨身的神的僕人。她在書中,問了一個與《單身起義》想問讀者一樣的問題:「假如你將花在尋覓伴侶的迫切能量,用以迫切尋求神,會有什麼事發生?」(頁101)
或是進一步思考,攔阻你全心跟隨基督的原因是什麼?是單身嗎?是性的不滿足嗎?因為單身基督徒的標竿,不是成為已婚基督徒,而是更像基督。
我會想建議單身基督徒在讀本書時,跟著作者,一章一章的去思考,自己有哪些對於單身的迷思。像是是不是過分高舉性的必要性呢?如果發生婚前性行為,或沉迷於網路色情,就推說「因為我有需要啊……」這固然是高舉了性;但,將婚姻外的性視為洪水猛獸,任何可能越界的動作都得盡力逃避的想法,一樣是太高舉了性。
這都會讓我們難以單純的交一個或好幾個異性朋友。如本書第五章,作者評《不再約會》的論點,是這不要、那不去。表面是不讓自己迴避一切可能引起慾望的事物,但卻是十分不實際。作者講得好,她說,這更會使得如果單身者不小心在性方面跌倒了,就有更好的理由將責任都歸在另一性別,而非自己的問題。特別跌倒的是男性,就會推說,都是某女性的穿著之類的。或是那句老話:「都是性慾惹的禍,不是我。」
光是講到這一點,就想到一些此次課堂上談到的:支持婚前同居、婚前性行為,也都因為將性行為的需要看得很重很重,例如,婚前試車這種說法。我總是在想,教會中看到聽到好多家庭狀況,使一對夫妻關係惡化的原因真的是千奇百怪,而溝通不良又是聽過最多的。如果真是這樣,在交往的時候好好的處理溝通—無論是認識自己的情緒、如何去理解對方的需要等等—應該是更重要的。
單身者在自己的生活圈當中,也需要學習溝通、同理這類的課程……只是說,教會如此看重「核心家庭」,也該知道鼓勵單身弟兄姊妹成為更成熟的「大人」,並不是因為「比較好找到對象」。想當初神學院的老師就是這樣鼓勵我的—你先成為對的人,而不是只想遇到對的人。
我相信教會需要讀本書,來建立對單身者的牧養對策;但,我同時也認為,單身者如果想結婚,的確自己也要更主動一點。更積極找對象啦、盡量讓自己暴露在不一樣的生活圈等等。
雖然我也一再提醒自己不要過分高舉性,可是,我蠻坦白的認為,婚姻中的性行為是神的祝福,我也很想享受這份祝福—所以我很積極的要脫離單身。就像惠妮休斯頓的一首名曲「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」歌詞寫的,第一次將自己獻給對方的那種美好。我很嚮往,所以我願意守貞,也期待結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