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本暢銷書⋯⋯當時讀書會想選這本書,就是因為常在社群網路看到一些人的推薦,或是和朋友平時聊天,聽對方說:「我最近有在讀蛤蟆先生。」久而久之,在心中形成—啊,我也應該來看看這本書—的想法。
時常在部落格裡寫文章反思,很多書自己讀,和其他人一起讀,真的很不一樣。因為要分享自己的心得,常常是沒心得可以講的。對我來說,《蛤蟆先生》就是一例。
嗯,我有看到蛤蟆是怎麼被朋友發現他的一蹶不振,然後強烈要求他去心理諮商。
我也看到蛤蟆從一開始的抗拒,他急著要標準答案;到後來,他學到自己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需要解讀自己怎麼了。
或許不少讀者藉著讀這本書,也跟著故事情節回憶自己的童年經驗,和父母的互動。那種小時候怎麼應對父母的對待,而形成的行事準則,是怎麼在往後的人生,不著痕跡的影響著自己。
不過我不像蛤蟆,對自己的童年記憶那麼清楚。我有試著跟著故事去回想,不然到時候讀書會要分享什麼呢?可是記憶都模糊了,我不太能確定我的「兒童自我狀態」是怎麼形成的。
但,如果讀書就能讀出實際找心理諮商師一樣的效果的話,那書也買得太值回票價了吧?
所以我個人認為,讀書會要讀這本書,每個成員都要足夠投入,在讀書會以前,花了時間好好的思考自己的狀況。那分享的時候,才會深入許多。
對我而言,引發最多思考的,是蒼鷺帶著蛤蟆認識自己的怒氣。成年以後,我們會對哪些事生氣?會沮喪有可能表達憤怒的一環?這讓我很有共鳴。
我常常有心底一把火突然燒起來的狀況,很直接反應在講話的口氣,或擺出一張臭臉。有時候還會做出一些很不客觀的決定。老實說,自己是深受其擾。
如果回憶起,至少最近十年因為生氣所造成的後果,和生氣怎麼塑造我的現在,真的讓我冷汗直流。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,會覺得,我做的決定很正確。往往和一些人關係破裂,或是道別,心底蘊藏的是怒氣,但表面包裝的,是「以理性判斷的客觀事實」。
現在想想,活到現在有諸多不順利、挫折,或許和我不懂怎麼處置憤怒很有關係。
要在讀書會分享自己的這些反省,得確保其他成員是足夠信任的。因為有許多內心不為人知的面向,可不能在不夠安全的關係中,自我揭露出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