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標題寫到神學也是學人,但其實這本書不是基督教類書籍。只是我想到,我們這讀書小組訂了個規則,這次讀基督教類書本,下次讀一般書本的循環。原因就在於,我們是天國百姓,也同時活在這個世上。
怎麼樣在天上、地上兩種生命中間好好的掙扎,個人覺得,是基督徒重要的課題。閱讀應該是好的開始。
當初在小組中說要讀這本書,也許也因為「少年法庭」這部韓劇很紅。我沒有Netflix平台可看,但還是產生了興趣。談到青少年⋯⋯其實我不太會與青少年相處。光是有父母好好照顧的孩子我都有障礙了,更何況是非行少年呢?
這是想讀本書的動機。
在小組中實際執行讀書聚會時,首先遇到的困難是,每一章是個小故事,很好讀;可是照以前讀書會的方式,很容易乾掉。
我們原來的方法,先由一人導讀,再帶入自己心得,最後問問大家有沒有心得可以分享。可是本來每一章就是好讀的小故事,還要導讀,就會浪費很多時間。
導讀完,大概大家就有點昏頭。想再分享,腦子就有點不好使,於是會進入一段沉默期。
後來我就提議,採取《1天1行小日記,寫出超強行動力》所講的技巧來應用。當次帶讀書會的人,不用導讀,畢竟大家讀過了,就在你想帶討論的那一章裡,先找到一行或一段。再提出「對我的提醒」,最後「讓大家討論的問題」。
重點在,自己先說明「為什麼我覺得這值得討論」的脈絡,再向大家提問。
似乎,這樣執行之後,讀書會的進行清爽了許多。
舉例來說,裡面有篇文章,是作者對於「如果青少年犯下恐怖的罪行,卻只因為犯人的年紀,而只能以少年法判刑」的社會輿論進行討論。
那次讀書會,導讀人先點出—作者建議成年人在討論這議題之前,要先反省,自己作為成年人,營造了怎麼樣的社會。畢竟這還是成年人主導的社會,什麼土壤,會培養出什麼果實。
接著,他說—因為我就是成年人,我就問了自己,我需要反省什麼。
最後的提問是—如果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是看著我的背影,學習我如何當個大人的話;那麼,他會變成什麼大人呢?
這樣帶讀書會,變得很有趣。大家也容易分享。
我自己在讀完本書的心得,是有一段「懲罰和饒恕」的對話。這對話並不是發生在讀書會中間。
總之有人問到我,就像一個人觸犯交通規則,撞死了人,按法律來說,該怎麼判就怎麼判;可是耶穌又教導,饒恕個七十個七次。到底該怎麼調和兩種狀況呢?
當時我就以本書裡的故事回應。作者是少年法官,他也常常以最重刑罰,來判決少年犯,所以他也受到那些青少年的討厭。
不過這位法官公事雖是公辦,他卻也去關心那些犯行的背景。總有一些原因,像是失能的家庭、同儕的惡意等等,最終造成犯罪的結果。他就會要求少年犯和父母道歉,也會要求父母向孩子道歉等等。
我說,或許法律樹立了規範,但不代表我們在心態就得一再追殺對方。甚至,饒恕別人,其實也是為了不讓自己一再受到傷害。
這好像沒有解決那問我的人的問題,但現階段,這是我最好的回答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