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

《我的家裡有神明》—教會和家裡不一樣的媽媽

 


之前短暫在大學的通識課擔任助教,談論基督教的課。某一堂,幾位學生問到我的擇偶條件,我就1點2點3點分享。沒想到,學生很明顯的透露出厭惡。他們可不是開玩笑的,是真的表示不以為然。


以我的狀態,與女性認識起,如果基本條件不能接受—例如我蠻堅持一定得在同一個教會、要願意考慮被稱為師母等等—就不可能交往,再到結婚。這是有所選擇。可是,會生養出怎樣的孩子,就不是我能選的了。


他會不會信我所事奉一生的神呢?這真的只有神知道。


(而且我能事奉一生嗎?😆還是只有神知道。)


最近常聽的推理節目,因為最新一集的故事是「信二代」,也就介紹了這本書。我身在教中,對離教者、無神論者這類議題很有興趣,也就立刻買書來看。這是一本蒐集各類宗教之信二代故事的漫畫。


就我看,漫畫裡的案例,幾乎是異端。販賣恐懼、明明是人卻自立為教主、隨便將教外之人稱作撒旦等等,這不是正統基督教會會做的⋯⋯不過,裡面幾個例子,都是母親信得很虔誠,父親對宗教無感,父母早已感情破裂。孩子還小,因為「喜歡媽媽的緣故」,都願意跟著去宗教機構參與聚會。


孩子長大後離教的狀況不一(如果是異端當然就塊陶);可是,其中一個案例,我認為是正統教會。如果我是那些故事裡的小孩,稍稍懂事後,發現媽媽在教會一個樣,家裡一個樣,教會講愛,家裡任憑夫妻關係冰冷—我可能也會選擇離開教會。


信二代為什麼離教,我想並非只有漫畫裡介紹的那些理由。不過,父母在家裡有沒有活出在教會時一致的樣子,我想真的蠻關鍵。

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

讀《單身起義》—再思基督的身體和神的家



作者是大齡單身女性基督徒,因觀察到教會通常以「核心家庭」為牧養和發展的焦點,過了適婚年齡的單身者彷彿成了邊緣人。既沒有支援小組,服事他們繼續以單身的身份加入教會群體,也鮮少有講台信息,教導會眾什麼是婚姻、單身、獨身,及其終末性。

教會界長期以來,婚姻中的基督徒才是合神心意的,靈命要更加成熟、更明白捨己為何,結婚是神最好的設計和途徑。單身基督徒容易被貼上自私、不夠積極、不成熟等等的負面標籤。

然而,隨著美國的單身基督徒人數達到8000萬以上,卻沒有一個「宣教士」在這個禾場中,接納他們的單身,幫助他們以單身的姿態事奉基督—有如一個國家有8千萬的未得之民,卻沒有人將福音帶過去。

作者感到現在福音派教會的缺乏和偏頗,所以寫作此書,幫助教會正面看待單身信徒的存在,也在各篇章中一一探討各類對單身者的偏見,甚至是整個社會乃至教會,都過分高舉性的謬誤。

也正如作者所說,她們的目的並不是侷限在福音派和單身信徒;她們更要討論的,是基督的身體和神的家,而非所謂的核心家庭(頁18)。實際上,無論單身、已婚,我們都蒙召成為一體,彼此服事與相愛,再一起向教會外的人們,做基督榮耀的見證。如此整全的教會觀,才是她們想推動的。

我自己也是大齡單身基督徒,書中作者提到單身姊妺她們受到「歧視」,其實單身弟兄也是有。例如說,偶爾遇到講員在台上開一些玩笑,是自己在婚姻中的糗事,或是想推動教會要看重婚姻家庭,單身如我,總是感到,這都不關我的事,我今天到底來幹嘛的?


常有人這樣鼓勵大齡單身弟兄:「沒關係啦,男人到5、60歲都還能找2、30歲的小女生,經濟基礎也更穩固。」這大概是因為男性較不受更年期影響性慾吧?但其實,單身很久、又想結婚,卻遲遲找不到對象的弟兄,聽到這樣的話根本不會高興。我們一樣,每天都在問神、問自己:「我到底有什麼問題?」


還記得華神畢業前,「居然」沒有找到另一個女傳道走,有多傷心和自我否定。老師會鼓勵說,到教會後男傳道比女傳道更容易找對象,不要擔心。不是都有句話說「教會中敬虔的單身姊妹比弟兄多」嗎?但我個人是覺得,時代早就不同了。至少,我(和一些神學院單身男同學)到教會後,姊妹一聽到將來可能要嫁傳道人,也是考慮再三。


感謝主的是,在讀神學院時讀了一本書《愛我,不愛我:從神學看單戀的倫理學》,作者是委身於一輩子獨身的神的僕人。她在書中,問了一個與《單身起義》想問讀者一樣的問題:「假如你將花在尋覓伴侶的迫切能量,用以迫切尋求神,會有什麼事發生?」(頁101)


或是進一步思考,攔阻你全心跟隨基督的原因是什麼?是單身嗎?是性的不滿足嗎?因為單身基督徒的標竿,不是成為已婚基督徒,而是更像基督。


我會想建議單身基督徒在讀本書時,跟著作者,一章一章的去思考,自己有哪些對於單身的迷思。像是是不是過分高舉性的必要性呢?如果發生婚前性行為,或沉迷於網路色情,就推說「因為我有需要啊……」這固然是高舉了性;但,將婚姻外的性視為洪水猛獸,任何可能越界的動作都得盡力逃避的想法,一樣是太高舉了性。


這都會讓我們難以單純的交一個或好幾個異性朋友。如本書第五章,作者評《不再約會》的論點,是這不要、那不去。表面是不讓自己迴避一切可能引起慾望的事物,但卻是十分不實際。作者講得好,她說,這更會使得如果單身者不小心在性方面跌倒了,就有更好的理由將責任都歸在另一性別,而非自己的問題。特別跌倒的是男性,就會推說,都是某女性的穿著之類的。或是那句老話:「都是性慾惹的禍,不是我。」


光是講到這一點,就想到一些此次課堂上談到的:支持婚前同居、婚前性行為,也都因為將性行為的需要看得很重很重,例如,婚前試車這種說法。我總是在想,教會中看到聽到好多家庭狀況,使一對夫妻關係惡化的原因真的是千奇百怪,而溝通不良又是聽過最多的。如果真是這樣,在交往的時候好好的處理溝通—無論是認識自己的情緒、如何去理解對方的需要等等—應該是更重要的。


單身者在自己的生活圈當中,也需要學習溝通、同理這類的課程……只是說,教會如此看重「核心家庭」,也該知道鼓勵單身弟兄姊妹成為更成熟的「大人」,並不是因為「比較好找到對象」。想當初神學院的老師就是這樣鼓勵我的—你先成為對的人,而不是只想遇到對的人。


我相信教會需要讀本書,來建立對單身者的牧養對策;但,我同時也認為,單身者如果想結婚,的確自己也要更主動一點。更積極找對象啦、盡量讓自己暴露在不一樣的生活圈等等。


雖然我也一再提醒自己不要過分高舉性,可是,我蠻坦白的認為,婚姻中的性行為是神的祝福,我也很想享受這份祝福—所以我很積極的要脫離單身。就像惠妮休斯頓的一首名曲「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」歌詞寫的,第一次將自己獻給對方的那種美好。我很嚮往,所以我願意守貞,也期待結婚。

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

讀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—發怒,塑造了我的現在

 



這是一本暢銷書⋯⋯當時讀書會想選這本書,就是因為常在社群網路看到一些人的推薦,或是和朋友平時聊天,聽對方說:「我最近有在讀蛤蟆先生。」久而久之,在心中形成—啊,我也應該來看看這本書—的想法。


時常在部落格裡寫文章反思,很多書自己讀,和其他人一起讀,真的很不一樣。因為要分享自己的心得,常常是沒心得可以講的。對我來說,《蛤蟆先生》就是一例。


嗯,我有看到蛤蟆是怎麼被朋友發現他的一蹶不振,然後強烈要求他去心理諮商。


我也看到蛤蟆從一開始的抗拒,他急著要標準答案;到後來,他學到自己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需要解讀自己怎麼了。


或許不少讀者藉著讀這本書,也跟著故事情節回憶自己的童年經驗,和父母的互動。那種小時候怎麼應對父母的對待,而形成的行事準則,是怎麼在往後的人生,不著痕跡的影響著自己。


不過我不像蛤蟆,對自己的童年記憶那麼清楚。我有試著跟著故事去回想,不然到時候讀書會要分享什麼呢?可是記憶都模糊了,我不太能確定我的「兒童自我狀態」是怎麼形成的。


但,如果讀書就能讀出實際找心理諮商師一樣的效果的話,那書也買得太值回票價了吧?


所以我個人認為,讀書會要讀這本書,每個成員都要足夠投入,在讀書會以前,花了時間好好的思考自己的狀況。那分享的時候,才會深入許多。


對我而言,引發最多思考的,是蒼鷺帶著蛤蟆認識自己的怒氣。成年以後,我們會對哪些事生氣?會沮喪有可能表達憤怒的一環?這讓我很有共鳴。


我常常有心底一把火突然燒起來的狀況,很直接反應在講話的口氣,或擺出一張臭臉。有時候還會做出一些很不客觀的決定。老實說,自己是深受其擾。


如果回憶起,至少最近十年因為生氣所造成的後果,和生氣怎麼塑造我的現在,真的讓我冷汗直流。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,會覺得,我做的決定很正確。往往和一些人關係破裂,或是道別,心底蘊藏的是怒氣,但表面包裝的,是「以理性判斷的客觀事實」。


現在想想,活到現在有諸多不順利、挫折,或許和我不懂怎麼處置憤怒很有關係。


要在讀書會分享自己的這些反省,得確保其他成員是足夠信任的。因為有許多內心不為人知的面向,可不能在不夠安全的關係中,自我揭露出來吧?


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

讀《美麗的神》—捨棄過分的有用論吧!

 


實際上進行這本書的讀書會,發現最大的問題是,對於出現在生活周遭的藝術,或是藝術家(而且是基督徒)大致是不陌生,可是沒有進行什麼觀察過。並且還要與信仰做對話?那更是少之又少。所以,我個人覺得,要一起讀這本書,選擇同伴是很重要的,要不然很快就沒話可講。

可是我又覺得,這本書最好(非常適合)開讀書會,只要找到對藝術有點涉獵的夥伴,相信能聽到許多精彩的洞見。因為,這本書並不見得需要讀者去想,我該怎麼實踐—當然鼓勵基督徒買下藝術品(基督徒藝術家的作品),這是實踐啊—不過,對我而言,我不太認識基督徒藝術家,也不知道有哪些作品能支持。光是知道,的確有這樣的藝術家弟兄姊妹,就覺得很大的進展了。

讀這本書,或許也不需要太快去想,該怎麼推動教會重視藝術,而且牧養藝術家,因為呢,還是要說,光是知道有這個平時被我們忽視的禾場,就是很夠的第一步了。

如同本書的第一章探討的,教會的「有用論」—除非這對教會增長有幫助,或者讓會友更愛來聚會,其他的,一律都視為無用。例如,一首美麗的歌,歌詞用來傳福音這樣是有用;一幅美麗的畫,只要有表達聖經故事就是有用,其他畫家的高超技巧都是無用。可是,藝術家所看見的,不是有用無用,而是嘗試看見神創造的本質,神的巧思,是美的。生命是神所賜的禮物,神說生命是好的,並不是因為生命有用,而是這是祂所造的。

那作為讀者,我們再回頭想想自己的日常生活、教會生活,是不是太過吝惜對神的讚美⋯⋯只因為神將其創造出來?

如果藝術,是幫助我們從神的眼光去看;而藝術家,是提醒我們神的教會充滿許多可能性呢?

最後一章很喜歡,提到牧師傾向琢磨所說的字句,使說出來的話是清楚的指示句。我想,這意思是,講道的人,勢必帶著較大的說服力和說理。可是,藝術家傾向不同的思維(或是材質)去表達,這對習慣陳述性語言的牧師(和教會),因為缺乏可掌控的穩定性,就會對藝術處處小心。

深呼吸~

聖靈是最偉大的藝術家,我在想,也這樣禱告,教會明天開始,捨棄過分的有用論,擁抱創造的各種奇幻可能性吧!

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

讀《我所遇見的少年犯》—神學也是學人


文章標題寫到神學也是學人,但其實這本書不是基督教類書籍。只是我想到,我們這讀書小組訂了個規則,這次讀基督教類書本,下次讀一般書本的循環。原因就在於,我們是天國百姓,也同時活在這個世上。


怎麼樣在天上、地上兩種生命中間好好的掙扎,個人覺得,是基督徒重要的課題。閱讀應該是好的開始。


當初在小組中說要讀這本書,也許也因為「少年法庭」這部韓劇很紅。我沒有Netflix平台可看,但還是產生了興趣。談到青少年⋯⋯其實我不太會與青少年相處。光是有父母好好照顧的孩子我都有障礙了,更何況是非行少年呢?


這是想讀本書的動機。


在小組中實際執行讀書聚會時,首先遇到的困難是,每一章是個小故事,很好讀;可是照以前讀書會的方式,很容易乾掉。


我們原來的方法,先由一人導讀,再帶入自己心得,最後問問大家有沒有心得可以分享。可是本來每一章就是好讀的小故事,還要導讀,就會浪費很多時間。


導讀完,大概大家就有點昏頭。想再分享,腦子就有點不好使,於是會進入一段沉默期。


後來我就提議,採取《1天1行小日記,寫出超強行動力》所講的技巧來應用。當次帶讀書會的人,不用導讀,畢竟大家讀過了,就在你想帶討論的那一章裡,先找到一行或一段。再提出「對我的提醒」,最後「讓大家討論的問題」。


重點在,自己先說明「為什麼我覺得這值得討論」的脈絡,再向大家提問。


似乎,這樣執行之後,讀書會的進行清爽了許多。


舉例來說,裡面有篇文章,是作者對於「如果青少年犯下恐怖的罪行,卻只因為犯人的年紀,而只能以少年法判刑」的社會輿論進行討論。


那次讀書會,導讀人先點出—作者建議成年人在討論這議題之前,要先反省,自己作為成年人,營造了怎麼樣的社會。畢竟這還是成年人主導的社會,什麼土壤,會培養出什麼果實。


接著,他說—因為我就是成年人,我就問了自己,我需要反省什麼。


最後的提問是—如果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是看著我的背影,學習我如何當個大人的話;那麼,他會變成什麼大人呢?


這樣帶讀書會,變得很有趣。大家也容易分享。


我自己在讀完本書的心得,是有一段「懲罰和饒恕」的對話。這對話並不是發生在讀書會中間。


總之有人問到我,就像一個人觸犯交通規則,撞死了人,按法律來說,該怎麼判就怎麼判;可是耶穌又教導,饒恕個七十個七次。到底該怎麼調和兩種狀況呢?


當時我就以本書裡的故事回應。作者是少年法官,他也常常以最重刑罰,來判決少年犯,所以他也受到那些青少年的討厭。


不過這位法官公事雖是公辦,他卻也去關心那些犯行的背景。總有一些原因,像是失能的家庭、同儕的惡意等等,最終造成犯罪的結果。他就會要求少年犯和父母道歉,也會要求父母向孩子道歉等等。


我說,或許法律樹立了規範,但不代表我們在心態就得一再追殺對方。甚至,饒恕別人,其實也是為了不讓自己一再受到傷害。


這好像沒有解決那問我的人的問題,但現階段,這是我最好的回答了吧?

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

原生家庭,當然能成為你的祝福-談《家庭神學》



本篇文章是一次大專團契的信息分享,其中提到《家庭神學》這本書給我的正面影響。


馬可福音五22-27(環球聖經譯本)

22 有一位會堂主管來了,名叫葉魯。他一看見耶穌,就俯伏在他腳前,

23 迫切地懇求他說:“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,請你來在她身上按手,把她救治,她就可以活了。”

24 耶穌就和他一起去了。有一大群人跟著耶穌,擁擠著他。

25 有一個女人,患血漏病已經有十二年,

26 在許多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痛苦,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切,不但毫無起色,反而更加嚴重。

27 她聽見耶穌的事,就在人群裡走到耶穌背後,摸他的外袍。


今天的故事,是聚焦在一位月經失調的婦女,因為耶穌,得到了醫治。


聖經稱這位婦女是「血漏的婦人」。


這位婦女得醫治的場景是,耶穌應一位大人物的邀請,要去醫治他的女兒。那個時代,以色列的鄉鎮裡,街道大多是小小的,然後又是大人物,所以好多人跟著耶穌。一下子就非常的擁擠。


可是,就是這樣的擁擠,這位血漏的婦女才有機會靠近耶穌。因為,在那時的猶太社會,月經流經血的女性,被視為「不潔凈的」,會被期待經期過後,再出門活動。不然,有人碰到正在經期的女人,也會被視為不潔淨的,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。


這名婦女卻有12年的經期失調,會不正常的流經血,除了影響她不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外,很大的可能,是沒有人願意娶她。那個時代,對女性來說,未婚、寡婦或是無子,等於就是沒有經濟能力,可以生存。


問題在於,這婦女在不能公開活動下,來找耶穌幫助。就算暗暗地去找耶穌也不可能,畢竟耶穌身邊至少都還有一群學生在。


難道,這位女性就註定一生不幸嗎?並沒有,耶穌製造了一個特殊的場合,讓這女性能接近祂。


有兩種情況,會使一個人的行動不被注意。一個是趁著深夜偷偷的行動,一個就是人潮很多的時候。不會有誰注意到當中有個不潔的女人。


血漏的婦人來找耶穌,恰好發生在一名大人物請耶穌到家裡醫治女兒這事件之後。這麼剛好嗎?其實聖經給的提示是:這都在神巧妙的安排之下。


為了一名不幸的女性,耶穌特別營造出人多擁擠的場合。


為了一個需要陪伴、照顧的人,特別留時間給他,也是一樣的意思。是為了愛他。


我讀過一本有關青少年的書,裡面講到,每個青少年都需要一個大人,教他們怎麼做個大人。學者認為,能夠陪青少年閒聊,待在一起就算無所事事,都比給他錢、給他自由,讓他去發展興趣,找朋友更好。


青少年的朋友,應該就是青少年吧?他們不會知道怎麼準備成為一個大人的。


原來,今天你和我長成這個樣子,很有可能,是因為一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,參與過或缺席過的大人。意思就是,你成長過程中父母,是怎樣的角色。


出社會以後,我曾蠻長的時間怨恨自己的父母(原生家庭總之),沒有好好陪我長大。人際關係有很多摩擦,可是我好像都沒有強力的後盾。


孤單的長大,直到30多歲,對於情感啊、未來方向啊都沒有發展得成熟。


如果問我,長大過程中影響我最大的大人是誰?我可能會答不出來,不然就是說陳昇。一個歌星。


直到不久前我讀了一本,從基督信仰角度去談家庭的書(註:即《家庭神學》),我才有個很大的轉變—發現我的家,其實給了我很大的祝福。


書裡面先用學術角度,分析什麼是家庭的功能。特別之處在於,作者認為,家庭制度需要服務每個家人,要幫助小孩離開,活出單身的美好,或是再組一個家庭。


以後有機會可以來分享聖經中的單身觀念,還有新的家庭觀。


不過呢,先回到「夫妻是組成家庭最基礎的成員」這個設定。神在創造男人女人,而且設立婚姻關係,就給了一個命令:「人要離開父母,與妻子結合,二人成為一體」,又說,「要生養眾多,遍滿地面」。


換句話說,就基督徒的觀點,我今天如果和一名女性結婚,而且有小孩的話,我和配偶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,教育我的小孩能夠獨立,離開我們的家,再去成立家庭。


有的父母無論孩子多大,都會下一道緊箍咒,要求他們對家—永遠忠誠。有的父母則是無法給小孩足夠的溫暖和支持,使得小孩早早就離開家,自力更生。


我有點像是後者—當我自己賺錢了以後,就寧願一個人在外面租房子住,在做什麼大決定的時候,也幾乎不會和家人討論。因為用不著嘛!


30歲我信了福音,到現在,已經有10年的教會生活;教會是我新的家;這改變了我很多。尤其我3年在神學院念書,都住在學校,35到37歲這3年,老實說,是神給我一個,遲來的「青少年長大到大人」的機會。


可能,原生家庭有些狀況,讓我很早就離開家;但更明白聖經之後,才發現我的家,給了我一個願意離開父母,找一個妻子結合,和她成為一體的力量。


我很期待組一個聖經說的那種家庭。這樣一想,神的確使用我的家,給我很大的祝福。



✜建議的分享題目

1、在成長過程中,有一位重要的大人嗎?無論他很多的參與或是缺席的。

2、士銘哥談到的教會,是他的家,也是單身者、已婚者的家。你對這種說法感到新鮮嗎?你有什麼想法?

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

《在耶魯上神學課-沃弗談愛、生活,信仰與文化》的小組讀書攻略



這是很厚的書⋯⋯


可能你拿到書,想說厚沒關係啊,反正就一章一章讀,然後每個小組員輪流領讀。


用老方法就好了,重點是「團契」嘛!


結果書一翻開,發現不妙,這本書有64章,如果一週讀一章,那一年多都在讀這本書。


你說不定還是覺得沒關係。不過,本書其實是沃弗一篇篇文章的集結,而且是短文,閱讀能力中等者,說不定一篇短文不用幾分鐘就讀完了。


還有,雖然是短文,但也顯示出作者的博學和深厚的神學深度,並且題材廣泛,如果讀者不像作者那樣的博聞深辨,很容易文章讀得快沒錯,但恐怕是囫圇吞棗,沒有引起心中什麼漣漪。


這樣的話,要怎麼舉辦讀書會呢?如果大家都沒什麼想法可以分享的話。


我自己一開始在讀的時候,也是有點跟不上作者的思路,尤其,他又在文中引用了什麼事件,或哲學思想的話,很容易就分心了。


不過,後來抓到了作者的習慣,就是他會在文章的結尾,寫出他想表達什麼。所以,我甚至是先讀他的最後幾段,抓到了文章含義,再讀文章。


那麼,領讀人或許也可以先就每一篇短文的最後幾段,去和作者對話,再從頭讀起,尋找該文章主題的「例證」。


例如以〈錫克教的智慧〉這篇短文,先看文末幾段。喔,作者寫到:教會不該成為商業活動的場所,反而要在這裡送禮物給有需要的人。


那我就會想到幾個問題—教會和商業活動?是不是在講耶穌潔淨聖殿的經文呢?和錫克教又有什麼關係呢?我不知道錫克教是什麼。


然後再往回看,的確提到了耶穌潔淨聖殿,但這跟錫克教的關係呢?再往回看。


作者提到,錫克教的廟售票,憑票可吃粥,但每碗粥不能吃完,必須留一點倒進一些更大的碗。等到這些大碗也裝滿了粥,就有人抬出去給窮人吃。


這的確是在宗教場所有商業行為,但此商業行為是扶貧行為。


就這樣,你就可以有一番思考—這篇文章是在講,教會的商業行為如何轉變成可接受的模式嗎?送粥給窮人吃,為什麼作者詮釋成「白白領受的信心」呢?這是不是一種救恩論的好教材呢?


這些問題,就可以讓你的組員討論了。


另外,因為每章就是一篇短文,如果一次讀書會只討論一章,那真的很容易詞窮。


出版社是將相同題材的文章收集成一個區塊。例如Part1是「神和自我」,這區塊裡面有六篇短文。


我的小組是一次討論一個區塊,由當週的領讀人選出3篇短文出來帶討論。當然,每位組員還是要將每篇文章讀完。


最後,我真的覺得沃弗的信仰反思很精彩,特別是我抓到他的行文習慣後,文章就愈讀愈讚嘆,挑動我一些信仰迷思和頑固的信仰陋習。


本書我最喜歡的文章是〈宣揚主的死〉,裡面探討了聖餐神學,讓我邊讀邊大喘氣,實在會忘記呼吸!不過本文我倒不是從文末開始讀,是從頭,因為文章開頭就很直接—


作者寫到他現在已經不再糾結於講道好不好了,他改往聖餐禮拜尋求慰藉。


換句話說,作者常常聽到膚淺的講章,到後來心已死的心路歷程。可是,又在聖餐中心被甦醒。太吸引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