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是一次大專團契的信息分享,其中提到《家庭神學》這本書給我的正面影響。
馬可福音五22-27(環球聖經譯本)
22 有一位會堂主管來了,名叫葉魯。他一看見耶穌,就俯伏在他腳前,
23 迫切地懇求他說:“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,請你來在她身上按手,把她救治,她就可以活了。”
24 耶穌就和他一起去了。有一大群人跟著耶穌,擁擠著他。
25 有一個女人,患血漏病已經有十二年,
26 在許多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痛苦,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切,不但毫無起色,反而更加嚴重。
27 她聽見耶穌的事,就在人群裡走到耶穌背後,摸他的外袍。
今天的故事,是聚焦在一位月經失調的婦女,因為耶穌,得到了醫治。
聖經稱這位婦女是「血漏的婦人」。
這位婦女得醫治的場景是,耶穌應一位大人物的邀請,要去醫治他的女兒。那個時代,以色列的鄉鎮裡,街道大多是小小的,然後又是大人物,所以好多人跟著耶穌。一下子就非常的擁擠。
可是,就是這樣的擁擠,這位血漏的婦女才有機會靠近耶穌。因為,在那時的猶太社會,月經流經血的女性,被視為「不潔凈的」,會被期待經期過後,再出門活動。不然,有人碰到正在經期的女人,也會被視為不潔淨的,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。
這名婦女卻有12年的經期失調,會不正常的流經血,除了影響她不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外,很大的可能,是沒有人願意娶她。那個時代,對女性來說,未婚、寡婦或是無子,等於就是沒有經濟能力,可以生存。
問題在於,這婦女在不能公開活動下,來找耶穌幫助。就算暗暗地去找耶穌也不可能,畢竟耶穌身邊至少都還有一群學生在。
難道,這位女性就註定一生不幸嗎?並沒有,耶穌製造了一個特殊的場合,讓這女性能接近祂。
有兩種情況,會使一個人的行動不被注意。一個是趁著深夜偷偷的行動,一個就是人潮很多的時候。不會有誰注意到當中有個不潔的女人。
血漏的婦人來找耶穌,恰好發生在一名大人物請耶穌到家裡醫治女兒這事件之後。這麼剛好嗎?其實聖經給的提示是:這都在神巧妙的安排之下。
為了一名不幸的女性,耶穌特別營造出人多擁擠的場合。
為了一個需要陪伴、照顧的人,特別留時間給他,也是一樣的意思。是為了愛他。
我讀過一本有關青少年的書,裡面講到,每個青少年都需要一個大人,教他們怎麼做個大人。學者認為,能夠陪青少年閒聊,待在一起就算無所事事,都比給他錢、給他自由,讓他去發展興趣,找朋友更好。
青少年的朋友,應該就是青少年吧?他們不會知道怎麼準備成為一個大人的。
原來,今天你和我長成這個樣子,很有可能,是因為一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,參與過或缺席過的大人。意思就是,你成長過程中父母,是怎樣的角色。
出社會以後,我曾蠻長的時間怨恨自己的父母(原生家庭總之),沒有好好陪我長大。人際關係有很多摩擦,可是我好像都沒有強力的後盾。
孤單的長大,直到30多歲,對於情感啊、未來方向啊都沒有發展得成熟。
如果問我,長大過程中影響我最大的大人是誰?我可能會答不出來,不然就是說陳昇。一個歌星。
直到不久前我讀了一本,從基督信仰角度去談家庭的書(註:即《家庭神學》),我才有個很大的轉變—發現我的家,其實給了我很大的祝福。
書裡面先用學術角度,分析什麼是家庭的功能。特別之處在於,作者認為,家庭制度需要服務每個家人,要幫助小孩離開,活出單身的美好,或是再組一個家庭。
以後有機會可以來分享聖經中的單身觀念,還有新的家庭觀。
不過呢,先回到「夫妻是組成家庭最基礎的成員」這個設定。神在創造男人女人,而且設立婚姻關係,就給了一個命令:「人要離開父母,與妻子結合,二人成為一體」,又說,「要生養眾多,遍滿地面」。
換句話說,就基督徒的觀點,我今天如果和一名女性結婚,而且有小孩的話,我和配偶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,教育我的小孩能夠獨立,離開我們的家,再去成立家庭。
有的父母無論孩子多大,都會下一道緊箍咒,要求他們對家—永遠忠誠。有的父母則是無法給小孩足夠的溫暖和支持,使得小孩早早就離開家,自力更生。
我有點像是後者—當我自己賺錢了以後,就寧願一個人在外面租房子住,在做什麼大決定的時候,也幾乎不會和家人討論。因為用不著嘛!
30歲我信了福音,到現在,已經有10年的教會生活;教會是我新的家;這改變了我很多。尤其我3年在神學院念書,都住在學校,35到37歲這3年,老實說,是神給我一個,遲來的「青少年長大到大人」的機會。
可能,原生家庭有些狀況,讓我很早就離開家;但更明白聖經之後,才發現我的家,給了我一個願意離開父母,找一個妻子結合,和她成為一體的力量。
我很期待組一個聖經說的那種家庭。這樣一想,神的確使用我的家,給我很大的祝福。
✜建議的分享題目
1、在成長過程中,有一位重要的大人嗎?無論他很多的參與或是缺席的。
2、士銘哥談到的教會,是他的家,也是單身者、已婚者的家。你對這種說法感到新鮮嗎?你有什麼想法?